分類
家長園地

孩子在家裡和學校兩個樣?

家長錦囊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主席司徒永富博士



有教師問筆者:「不少家長都問我有關升學、管教孩子的意見,其實我初出茅廬,人生經驗尚淺,要面對複雜的政策、養兒育女問題,常感到力不從心,應如何是好呢? 」


在每個學期,學校總安排一至兩次的機會,讓家長與老師見面,討論小朋友在學校的表現。筆者身為父親,一定爭取與太太一同出席,而每次短聚後,兒子總愛追問和想知道我們與老師討論了甚麼有關他的事情。最近一次,老師提及兒子在校還是比較安靜,不太主動,總喜歡扮演「觀察者」(Observer)的角色,太太急不及待地說他在家裡卻完全不同,非常活躍和「意見多多」。老師的反應並不驚訝,只是不斷地微笑,似乎非常接納小朋友在家一個模樣,在校又有另一個模樣。

太太當然用期待的眼神望向老師,渴望能為她指點迷津,應怎樣才可以讓孩子在學習環境中變得主動。還好,筆者說了幾句「公道」說話,憶述去年兒子入學時處處害怕,經常成「獨行俠」。過去一年晚上,與兒子的禱告總離不開去求天父讓他勇敢一點,而今年已經進步多了。回家途中,筆者亦不忘提醒太太,在很多事情都沒有標準答案和良方妙藥,而且老師又比我們年青,亦未曾為人父母,但卻有處理不同小朋友的經驗。所以,家長和老師在小朋友成長路上多點交流,才是最重要。 

 

還原真我

最近,有家長問筆者:孩子在學校十分乖巧,是個彬彬有禮的模範生,但在家裡卻經常發脾氣,為甚麼他會「人前人後兩個樣」?我應該如何處理呢? 

 

筆者的兒子在小一的上學期,曾連續兩星期發生一些「不可思議」的事,例如他心愛的「軍曹」手錶不翼而飛、書本被發現掉在清潔箱、習作簿被塗鴉及撕破。筆者和太太除了難以接受上述事件,仍想解開內心的迷團:究竟這些事情是誰做的?

太太在星期一的早上,特意到學校找老師討論事件,然而臨出門口前,筆者非常堅定地向太太說:「無論塗鴉、撕破或把書本當垃圾遺棄,我肯定這些事情一定不會是兒子作的。」太太問:「為甚麼你那麼肯定?」我的答案是:「因為兒子是我生的,我伴著他成長,我對他的性情暸如指掌。」最後發現,原來是他鄰近的同學作的。自那天起,筆者發現孩子在學校和在家裡的行為起了「微妙」的變化 - 孩子似乎學懂學校是一個社群:書本「過了界」會令鄰座同學不高興、而老師在學校有如球證,要「生存」便要懂得「遊戲規則」。可是放學回到家裡卻隨即還原真我,因為家裡有最了解他的爸爸、媽媽。

 

事實上,在成年人的世界,又豈不也是白天一個我,晚上一個我? 

分類
家長園地

升幼問題 專家話你知

家長錦囊

資料來源:升學專家梁永樂及趙榮德

 

問:小女正在讀K2,想幫她報考私校,現在開始補習及學習中提琴,請問機會渺茫嗎?報甚麼興趣班或學術班才可以增加競爭力?

 

趙:我覺得如果選興趣班,就要考慮學校需要哪一類型的活動才參加。例如我覺得一般學校有管弦樂隊、舞蹈班或歌唱班,如果小朋友是學習中提琴,那她的機會似乎不是很大,因為中提琴的需要不多。如果學習小提琴,因為管弦樂隊是需要很多小提琴手的,所以學習小提琴就會好一點,或是學習跳舞、唱歌,這些興趣班都應該有用。

 

梁:我的意見就比較簡單點,有些家長就追求學習冷門一點的樂器,以為學校會較喜歡,例如學習豎琴或非洲鼓。但我覺得純粹要考慮小朋友的興趣多點 ,如果在面試過程中,看到小朋友對於那個樂器或音樂有熱誠,這樣子才會加分。至於她學習甚麼樂器,不管是熱門還是冷門,我覺得這個影響反而是輕微的,最重要是讓學校看到小朋友對音樂的熱情。

問:小朋友即將升幼稚圖,但他比較細膽,怕他面試不敢說話,如何是好?

 

趙:那就大件事了,如果不說話就會「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這個是很可惜的。我也想過一個方法,大家可以參考一下,當平時家長幫小朋友練習面試的時候,即是模擬面試時把過程錄下來,然後在必要的時候,例如小朋友突然啞口無言或面試不出聲時,再用這個片段跟學校老師說:「老師,你可以看一下這個片段嗎?其實小朋友平時有說話的。」然後播放影片給老師看。如果老師有惻隱之心的話,相信老師也會看一下。老師一看,小朋友也有興趣看,便會容易開聲說話。

 

梁:這個也是好辦法,但是先決條件是家長需要準備充足。我覺得最基本是平時孩子說話的時候,盡量引起他的話題及興趣,讓孩子對著陌生人說話時都會比較自然一點。另外一個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小朋友不說話,家長也不要替孩子搶答。因為當你搶答,其實是害了小朋友,即等於作弊。

 

問:其實不報讀PN班會有問題嗎?因為學費都頗貴,身邊朋友又指小朋友請病假的日子比上學更多。

 

梁:這難以一概而論。其實如果家庭環境許可,有人照顧他的,不上PN班問題亦不大。不過有些家長會擔心不讀PN班便難以升讀K班,這個又是另一個擔心       ,所以要看看個別情況。

 

趙: 其實是的,家長很擔心個個也讀PN班而我的子女不讀,自己的孩子日後就不夠別的孩子競爭 ,這樣是很擔憂的。而我是考慮PN班學些甚麼呢?PN班不外乎學以下那幾樣東西,學習認知能力、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及溝通能力。只要家長能教導孩子這四樣事情,例如認知能力能教導子女認字、溝通能力教導子女說話、社交能力讓子女與其他孩子交朋友及自理能力教導子女怎樣穿衣服及收拾東西。只要家長能教會孩子這四樣事情,其實也不必讀PN班。

問:我的女兒在1月中出世,是個尷尬月份,應報考N班做細B,還是做超大B?

 

趙:我是很喜歡當「大B」的,當「大B」有很多好處。第一較強壯,將來有機會當領袖及班長。如果你當「細B」,將來會被別人摸頭,小朋友經常做弟弟不是太開心的。第二是你當「大B」,經驗會較多,你比其他小朋友大幾個月,經驗會較多,讀書也會較易吸收。當「大B」 自理能力也會較強,溝通及社交能力也會較強,很多方面也有得益。

 

梁:小朋友差幾個月大可能已經相差很遠,當「大B」入學才是真正的贏在起跑線,還有另一個當「細B」的壞處,就很可能小朋友跟不上,有機會留班。如果要面對留班的話,小朋友很清楚是不是自己跟不上,是不是自己不及別人,影響自信心便很難救回。

分類
家長園地

如何提升小朋友的抗逆力?

家長錦囊

資料來源:教育專家張作芳

 

早前聽過「再生勇士」楊小芳小姐的講座,她分享其經歷:在九歲時因意外失去了雙手,但她沒有因而自暴自棄,反而更積極裝備自己。憑著努力,她不但成為了亞運會的游泳選手,還「以足代手」,開始藝術創作,成功入讀香港藝術學院,成為了一位展能藝術家。在2011年,她獲選為「十大感動香港人物」,也在2013年成為「香港精神大使」。講座後,我詢問了幾位同學的看法,他們均表示倘若日後遇到困難也不再害怕,全因相信凡事總有方法解決,並要傚法小芳姐姐一樣積極面對困難。

 

從小培養堅毅的精神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難免會遇到逆境,屆時我們該以甚麼心態及方法面對呢?現今家長們往往會花很多心思在小朋友的學業成績上,期望他們能「贏在起跑線」。但是,在追求學問的同時,培養堅毅不拔的精神也是同等重要。可是,一些人在遇到困難時,卻選擇用不同方式逃避,更甚者還會看不開而了結自己寶貴的生命,殊屬可惜。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幫助同學提升對抗逆境的能力,而這種堅毅的精神需要從小培養。

 

提升抗逆能力的三大要素

專家指出,提升抗逆能力有三大要素:「樂觀感」、「效能感」及「歸屬感」。「樂觀感」從字面上不難理解,指對未來存有盼望,相信凡事總有方法解决,這是面對困難應存的態度。「效能感」包括在面對困難時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訂定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代表了解決困難須具備的能力。「歸屬感」則是指身邊的人對當事人的關懷及支持。

對小朋友而言,家人及老師的角色尤為重要。例如,在小朋友面對學業困難時,如他能感到父母及老師關懷及支持他,而不會因成績低落而對他有所鄙棄,或出言漫罵,或對他冷言冷語,而是會與他同行,一同尋求提升學業成績的方法,好讓他感到家庭及學校是「遮風擋雨」的地方。簡單而言,「歸屬感」是建立「樂觀感」及「效能感」的基石,是為面對困難者提供的動力。

 

培養抗逆力 從小事開始

 

那麼,我們可如何在生活上培養小朋友的抗逆力呢?難道要等他遭遇挫折時才教導他嗎?事實上,我們可從一些小事入手。以跳繩為例,不會有小孩子天生便懂得跳繩的。這時,家長可從旁鼓勵,讓孩子相信,他們是有能力學會的,此即上文提及的「樂觀感」。另外,家長可從旁協助,或示範跳繩的正確方法,讓他們感到父母陪伴着他,與他一同經歷困難,此即上文提過的「歸屬感」。待孩子初嚐過一、兩下成功的滋味後,可嘗試讓他們自己尋求如何協調肢體,掌握跳繩的方法,這便是上文所提及的「效能感」。

 

總括而言,我們可從小教導小朋友,當遇到困難時,應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也要為他們提供自我挑戰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感受到身邊人的支持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