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家長園地

臭脾氣怎麼辦?

家長錦囊

 

首先,我們得明白到,孩子能夠表達憤怒的情緒,對孩子發展自主性極為重要。在孩子踏入幼兒期時(約兩至三歲),當中的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正正就是「自主性發展」及「羞恥及懷疑」(Autonomy vs. Shame & Doubt)。我們應該處理的,是孩子因情緒而作出的行為,而非禁止甚至否定孩子的情緒。 

另外,憤怒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孩子有,父母也有。當孩子嘗試表達其憤怒的情緒時,他們會以父母為一個模仿的對像,當父母對孩子憤怒,或父母之間爭吵等,孩子會以此等行為作為發達及控制情緒的重要參考(Bandura, 1977)。父母之間的爭吵、惡意嘲諷、甚至暴力,都會提升孩子對憤怒的敏感性,並干擾了孩子的正常發展(Cummings, Pellegrini, Notarius, & Cummings, 1989)。因此,想孩子有好脾氣,父母得先留意自己的相處之道。 


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協助幼兒更有效掌控及減少憤怒的強度呢?Berkowitz及Thompson有以下建議(Berkowitz, 1973; Thompson, 1990): 

1. 忽略有冒犯性的行為:若有關行為目的是希望得到某樣特定物件(如玩具),父母不應因為孩子的行為而給予滿足,也不需要因其行為而給予責罰,只需要不作回應便可以了; 
2. 情緒角的使用:在家中設一安靜、沒有任何刺激或吸引的地方,作為讓孩子安靜的區域,當孩子爆發情緒,或作出不恰當行為後,可以安排孩子在情緒角安靜一下,這未必等如責備,而是讓孩子的情緒可以舒緩,情況就如便急需要上廁所一樣,這只是一個正常的需要。如果運用恰當,當孩子日後有情緒時,可能自然的就會跑到情緒角去舒緩一下呢! 
3. 喚醒與憤怒不相容的情緒,特別如對受害者的同情心; 
4. 減少接觸可能會觸動孩子憤怒的情況或事物:當孩子未完全建立一個自我控制的能力前,減少孩子憤怒的機會,也即等同減少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 
5. 解釋其行為的後果; 
6. 審視引起憤怒情緒的起因。 
(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Barbara M. Newman, Philip R. Newman, Wadsworth, 2003, pp. 197) 

上述的方案,針對不同的情況,如孩子因憤怒而對他人作出暴力行為,父母可以專注於解釋後果及喚起其對受害者的同情心;如因想得到某物件而發脾氣,父母可以忽略他的負面行為等等。其次,上述的方案可以組合使用,例如當孩子在情緒角平復了,父母可以再向他解釋後果。最後,當然要視乎孩子的能力而選擇處理方案,舉例說,孩子還未會說話,你卻向他十分鐘連環解釋後果,似乎只會增加雙方之間的衝突。 

當父母決定了每一個情況的應對策略後,最重要的,就是一致性。簡單的說,一致性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其一,同樣的行為都會使用同樣的結果,不會這次就使用忽略策略,下次卻使用責罵,這會令孩子混淆;其次,就是每一名照顧者都會使用同樣的方案,從而加強向孩子表明「這行為是不恰當的」這個訊息。



分類
家長園地

孩子過分依戀物品怎麼辦?

家長錦囊

撰文﹕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團隊

 

一個朋友五歲的女兒,自兩歲開始,便出現「戀物」現象,無論幹甚麼都要抱著那個又殘又舊的玩具熊,幾乎整天不離手。舊玩具熊是她最重要的東西,不論到那裡,必須得把它緊緊抱在懷中。如果發現它不在身邊,就會煩躁不安、哭鬧不休。不久前,母親以衛生為由,將女兒的玩具熊扔掉,結果她哭了整整一天。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兒童依戀某件物件是心理發育過程的一個階段,絕大多數發生在六個月大至三歲,並在約兩歲開始達到高峰期。從兒童心理學解釋,那些舊物件、舊玩具是幼兒心理安全感的依靠。幼兒依戀物件的情形因人而異,有些幼兒的「戀情」短,有些則持續至上小學階段。幼兒會可能因突發事件或環境改變,催化幼兒焦慮的狀態,如生活環境突然轉變、遭受外界暴力對待、與親人分離等,這時幼兒就更需要以他熟悉的物件作伴作依靠了。

舉行「告別戀物」儀式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既然孩子對物件的過分依戀是由缺乏安全感引起的,若要解決此問題,就應從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入手。

 

一般在由三歲起導引幼兒戒掉依戀對象的習慣為最佳時機,因幼兒已有足夠的獨立能力。而家長與幼稚園老師以語言表達關愛與及時擁抱也有助舒緩幼兒不安的情緒。

 

另一方面,父母可為幼兒所依戀的對象舉行「告別」儀式,如「手帕告別式」,就是請幼兒用口述或畫圖方式,跟手帕真正說再見。一起把手帕收起來、埋起來,「切斷」所有會讓幼兒思念的可能性,但同時讓幼兒知道父母會好好放置有關物件,待他成長後取出來作回憶。

 

此外,不少兒童會對小棉被、小抱枕、絨布熊、慣用的浴巾等物品「上癮」。父母在選購這些幼兒用品時,需有意識地準備其他的物件替代,讓孩子無法對其中某樣東西「專情」。如果開始就準備兩三張小棉被、或是一個絨布熊家庭,包括絨布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叔叔嬸嬸、小絨布熊和它的表兄弟姊妹等,讓孩子交替選擇,他們就不會容易對某件東西投入太多感情。

 

多作「無條件的擁抱」

父母平時應該多擁抱孩子,多拍撫孩子的背部和頭頂。這種無條件的擁抱能給孩子暗示「我在你身邊、我愛你、別怕,有我呢!失敗了不要緊、你很安全!」等意思,經常與父母擁抱的孩子,絕不會將小棉被或玩具熊當作他的「精神守護物」。



分類
家長園地

久咳?支氣管發炎?還是哮喘?

家長錦囊

撰文:鄭萃雯

 

小朋友咳不停,咳嗽情況往往持續整整一個月,尤其到半夜三更最嚴重,咳醒、咳至失眠,再倦極睡著,對小朋友、大人,都是折磨!到底為何久咳不止? 氣管敏感還是發炎? 請教醫生,原來這也屬於哮喘!

 

孩子年紀小,氣管自然會比較幼、比較窄,就算只是普通傷風感冒,亦較容易有鼻塞、鼻鼾,甚至氣促的情況。不過和支氣管炎不同的,普通傷風感冒大約一星期內會康復,但支氣管炎的咳嗽持續時間可以長達二十多日,所以由發病起持續咳嗽一個月,絕對不足為奇。

 

這又引申另一個問題:為何會有支氣管炎?醫生說,其中一個常見的原因是孩子感染呼吸道合胞體病毒(RSV)。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病毒,經飛沫及空氣傳播。它會令氣管收縮、發炎,並產生痰涎,痰涎積聚又令氣道進一步狹窄,刺激患者咳嗽,造成惡性循環。醫生指,這些情況可能會處方氣管擴張藥,讓小朋友病徵減退,靠自身的免疫力擊退病毒,不過小朋友一旦試過感染RSV,氣管某程度上亦受過破壞,日後演變成哮喘的機會亦增加。經醫生這樣一說,我的大兒子過往的確因感染RSV入院,而之後每次感冒咳嗽,所需的康復時間均比小兒子長啊!



「那麼你的大兒子應該是有哮喘了。」醫生這一句結論,絕對是我最不想聽到的。哮喘,最壞的可致死亡啊!等一等,這是最壞情況。醫生補充,哮喘其實分為四級。

 

第一級 偶發性哮喘

通常因為感染呼吸道病毒,例如RSV或過濾性病毒引起,一年中偶發幾次,其餘時間正常。所以只要在氣管收縮、氣促時候使用氣管舒張劑紓緩不適,無甚副作用,亦毋須長期用藥。

不過如果無適當紓緩氣管收縮問題,氣管會越來越容易收窄,哮喘有可能升級。

 

第二級 輕微持續性哮喘

患者大約一個月會發病一至兩次,氣管舒張劑不足以處理,需要以吸入式類固醇「治本」,控制發炎情況。吸入式類固醇有分不同的度數,醫生會按情況,處方不用劑量,有需要時使用。

 

第三級 中度持續性哮喘

患者平均每星期哮喘發作一次,每日需要使用氣管舒張劑。



第四級 嚴重持續性哮喘

患者每天都要使用氣管舒張劑,每日三至四次,同時要使用吸入式類固醇控制病情。

 

經醫生提醒,我以後不應再害怕讓小朋友使用吸入式氣管舒張劑了!及早紓緩孩子咳嗽氣喘,長遠亦希望可以避免哮喘情況惡化。

分類
家長園地

不靠獎罰 讓孩子努力學習

家長錦囊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義務總幹事林何佩儀

 

每個人都已經具備了內在動力,人早已擁有了把事情做好的願望。而這正是為什麼當我們給予孩子外在獎罰時,嘗試干擾孩子的行為時,他們的表現變得更糟糕,例如扼殺創造力、令判斷力下降等多種負面效果,這都是獎勵能換來的惡果。無論是物質還是心理上的獎勵,雖然都能短暫的刺激孩子的積極性,但卻無法讓孩子培養出長期的行為習慣,也無法讓他們的表現變得更好。

 

父母如何不單靠獎罰而讓孩子努力學習?原來只要懂滿足三種人類的基本心理需要,那麼孩子就可以自動自覺喜愛和投入學習。這三種人類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自主、能力和關係。每個孩子也有發展能力的基本需要,要看到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不要容讓那些無法理解的社會標準去改變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學一些不合符成長階段的東西,是很危險的做法。我們要製造富挑戰性而又合適孩子能力的學習經驗,讓孩子感受到實在的成功感,提升他們對自己能力的信心,讓他們更有動力去學習。

父母切勿以自己有限的智慧,來限制孩子將來無限的可能。父母若懂得培養孩子對學習的內在動機,讓他們認同學習的重要性,並以此為人生目標,孩子就會自動自覺投入學習。所以,父母讓自己和孩子提升為更負責、更敏銳,以及更懂得與人相處的人,就是在幫助孩子成長時自己獲得創造力和成功感。

 

如果這些理論能應用在孩子身上,是否也能應用在父母身上,從而為家庭帶來正面影響?答案是可以的。我們的要求孩子努力學習的同時,請父母們同樣努力改變自己的想法,誠如台灣搖滾樂隊同五月天的結他手石頭所說:「學校能教的,是知識,是技術;社會能教的,是相處,是合作;而孩子們在家學到的,是你們自己,是你們自己身為人的治國,當你們面對困難,面對挫折時解決的方式。」 

分類
家長園地

出疹的背後意義

家長錦囊

 

撰文:張傑醫生

還記得大學時代看過一套很駭人的電視,這是關於類似伊波拉病毒如何在某一個地區傳染居民和外來人,並引致所有人死亡。劇中被感染的人,就算是初期,都必然有紅疹在身體出現。所以,不少人印象很深,疹就是代表嚴重的疾病。

 

其實這只說對一半,紅疹是一種病徵,可以是皮膚的毛病,或是全身性疾病的一個反應。皮膚疾病可以單純的皮膚敏感、蚊叮蟲咬、風癱、曬傷等。全身性的反應可以是藥物敏感、感染性、自體免疫力毛病等。之前所謂「一半是正確」,就是在全身性的反應中,有些較嚴重,有些是較輕微。

 

嚴重的例子是:

 

  1. 藥物敏感:由於紅疹只是表徵,當中的反應可以很嚴重。所以,如果是這個情況,一般我們會更加小心處理和觀察。
  2. 感染性(急性):例如麻疹、水痘、手足口病、德國麻疹、腮腺炎待。這些病都是有高度傳染性的。同時有發燒的徵狀。所以,我們在擔心這個病的併發症外,也會擔心它會傳染他人。故此,要特別小心。
  3. 自體免疫力疾病:例如紅斑狼瘡症、過敏性紫癜症等。由於這類情況會有較多全身性的併發症,所以治療目標並不是去治療紅疹,而是處理根本的病症。

那麼「另一半」不是嚴重的疹是甚麼呢?

 

玫瑰疹:這是一種幼兒「專有」的紅疹。一定是在感染了某種過濾性病毒後的反應。每當這種疹出現時,燒已經完全退卻,也代表病情已經穩定下來。一般這些紅疹在身軀出現,之後散開到四肢和面部。由於不痕不癢,所以不用特別治療。

 

痱子:這是由於汗腺阻塞的結果。多數是環境氣溫太高或是衣服穿得太多所致。雖然會有少許痕癢,但是始終不像濕疹般不適,所以也不是不嚴重的問題。另一方面,只要將患處的溫度降低,情況便會改善。

 

嬰兒濕疹

雖然嬰兒濕疹都會十分痕癢,但它是有時限性的。一般由出生後一個月開始,並維持至六個月左右。而且它對藥物的反應良好(例如中等強度的類固醇藥膏)。所以,基本上只要父母願去正面處理,並跟從醫生的治療,便會有良好的反應。

 

所以,出疹並不一定要有大問題。但是,若果出疹時,同時出現發燒、全身性的病徵、精神狀態不佳時,這就代表最好早點找醫生看看會較好。

分類
家長園地

火爆型的父母

家長錦囊

撰文: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吳綺琴 

遇上火爆型的父母,孩子容易會變得畏縮寡言沒有自信;但亦有孩子會學了父母用惡型惡相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當然這兩種模式都不利於孩子的性格發展父母能改善火爆的性格嗎?

性格傾向生活壓力

人的性情實在有先天的部分叫我們不能忽視與孩子的不同特質一樣有些父母的脾性就是較敏感反應又急又快而適應能力不太高這類型的父母在進入了生兒育女的階段時 往往亦是在事業發展上衝刺的時間因為他們的適應能力不高他們很容易因環境的變化工作的需求為自己在事業上的升遷在適應上產生很多焦慮,要花很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應付 在家裡孩子的種種不同性情各樣成長的需要本身就給了父母很多挑戰所以性子急而適應能力不高的父母很容易按捺不住便發大火以宣洩不安的情緒,及嘗試以此控制局面,令環境回復原狀,減低自己的焦慮。

原生家庭的創傷

有些父母本身的性情並不急躁,但若在他們的成長中經歷很多被忽略、辱罵,令自尊及人格受貶損,這些父母很容易將孩子不聽話,扭計,發脾氣等行為,視為對自己的否定,觸及自己在成長中的創傷,而變得情緒不穩,動輒大發脾氣。父母往往分不清楚此刻的火,原來有很大部分是來自過往的傷害而產生的過敏狀態,只將發火的因由歸咎於孩子的行為,以致對孩子產生不合比例的情緒反應,及過度懲罰孩子。

與配偶不和

性情急躁的父母在夫婦的衝突中較難冷靜下來處理矛盾及差異,令夫婦關係緊張,家庭氣氛不和。有時他們用一些快速卻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暫緩了衝突後將問題棄之一角不了了之。當夫婦間的怨憤日積月累,無法釋懷在孩子犯錯時父母會將種種負面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傷害孩子的説話衝口而出,造成更複雜的家庭問題。

父母需要自我觀察

若父母承認自己的火爆脾氣正在摧毀著家庭的和諧及阻礙著孩子的性格發展,那麼父母要做的不是其他,而是要將注意力聚焦到自己身上,仔細地觀察自己在情緒、思想和行為上的過程及變化,就好像拿自己的眼睛出來看著自己一樣。他們要問自己這些問題:「究竟我在想些什麼?」「我為何如此說話,如此反應?」「這件事觸動了我什麼神經?」「我生氣是因為現在發生的事嗎?或還有其他原因?」「我在借題發揮、宣洩情緒嗎?」

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較安全宣洩情緒的地方但脾氣過於火爆的父母 實在要學習好好控制情緒若他們能自我觀照用心去察看自己當不難發覺自己反應太急說話太重,分辨不出過去與現在的感受、生氣的對象是孩子或其他人。如果在當下能夠區分這種種,就是改變的開始了!

分類
家長園地

拖字訣 培育子女耐性

家長錦囊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香港是一個物質豐盛的社會,但由於資源過於豐富,當子女在生活上有所需求時,父母就會火速地給予他們充足的供應,讓他們有著持續的滿足。但是,家長太快滿足子女的需要,會對他們有產生不良的影響,未能鍛鍊他們的忍耐的能力,久而久之耐性也會變得有限。

 

活用生活情緒 培育子女耐性

把享樂或生活上的需要推遲,是培養情緒智商(EQ)的重要環節。假如父母習慣很快就滿足子女的需要,但卻埋怨子女的耐性差,其實這種評論對於子女並不公平,因為他們的耐性只是未經培育而已。

 

究竟怎樣才能把子女的需要推遲呢?要訓練子女的情緒智能,秘訣就是「不用反籐條,也不用蝦條」,即既不需要使用體罰,也不常使用獎品,而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經歷和體驗去磨練出來,培養出孩子的耐性、等候的能力等等。家長可嘗試參考以下的例子:

 

例一:當父母與子女上茶樓的時候,不需要讓子女喜歡吃甚麼,便立即吃甚麼。父母可要求子女吃完一籠點心時,再等 5 分鐘後才吃第二種點心;又或者是每次當子女想吃一籠點心前,要先等父母吃了一部分才可以吃。如是者,父母與子女輪流吃點心。

 

例二:當子女要求父母買玩具時,父母不必即時買給子女,可向他解釋留待幾小時、幾天或一星期後才購買,要求子女耐心等待。

例三:當子女從街上回到家中時,不要讓他們隨心所欲地立即開電視,必須要求他先把鞋襪放好,喝一杯清水,坐在沙發上等 3 分鐘後,才可以開電視。

 

例四:當子女與父母出門時,不要讓他們立即衝去按升降機的按鈕,父母可要求他等待父母一同出門,一同步行到升降機前,才可按掣。

 

父母要堅持和有信用 鍛鍊子女智能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父母必須好好利用生活細節上的「拖字訣」,使用拖字訣並不代表否定或拒絕子女的需要,而是不即時給予滿足而已。父母要注意的是,當使用這些拖字訣時,必須言出必行,無論子女撒嬌也好、發脾氣也好、哭也好、大叫也好,都要堅持著「拖」的原則;另外,父母也要注意要「有口齒」,答應了子女的事就必須要做。

 

另外,當子女提出要求時,父母可要求子女解釋理由,不但可以訓練子女的情緒智商(EQ),更可訓練他們的智能(IQ)。只要在子女的生活細節上多下一點功夫,就能夠有效地幫助子女鍛鍊情緒智能,各位父母不妨一試吧!

可是,這樣做似乎不僅浪費大量金錢和時間,那些原本聰慧的孩子,更容易在衆多的教育方向中迷失了靈氣,他們的天賦被延誤甚至抹煞。他們被動地從一個輔導班轉到另一個特長班,學習他們並不喜愛也不擅長的東西。

 

童年,對於孩子再也不是快樂和美好的記憶,而是壓力與煩惱,最可悲的是,他們長大以後,更多的是對父母的抱怨。

 

有更好的方法去了解孩子的天賦、個性及特質,從而能夠因材施教,有方向地培育嗎?

分類
家長園地

除了成績好、進好學校,孩子還需要甚麼?

家長錦囊

撰文:Steps Education 課程發展總監梁嘉敏小姐 

 

許多家長都會問全人教育是甚麼?如果從中國人幾千年源遠流長的智慧來說,便是培育孩子的「德、智、體、群、美」;從心理學家的角度來說便是培養孩子的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從教育的角度來說,便是除了知識上的追求外,我們也得培養孩子的價值觀、態度、對藝術和文化的修為、待人處事、解決困難和思考能力等。再簡單一點,從凡夫俗子的角度來說,全人教育便是讓小朋友「瓣瓣掂」,成績好、朋友多、思想正面,音樂運動美術樣樣皆能,您想子女得到全人發展嗎? 

 

多元智能分七類 先天後天培育各佔半

 

今天先介紹坊間常說的多元智能,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全人教育。「多元智能」理論由美國哈佛大學卡納德教授於 1983 年所提出,他發現智能至少可分為七種,分別是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肢體運動智能、人際溝通智能及個人內省智能。 

談到「智能」,家長會聯想到天才或者是天賦的才能。究竟智能是天生的,還是經後天培育呢?其實一個人的智能,天生佔一部分,後天也佔一部分,每個孩子天生的智能都有一個範圍,譬如說IQ100-120,哪麼無論您做甚麼,給他多少刺激,他的IQ都不可能高於120,他怎麼也不可能如愛因斯坦般聰明。哪麼,我們還需要培養孩子的多元智能嗎?當然要吧!因為孩子的IQ停留在100,還是發揮到120,便要靠後天的栽培了! 

 

每項智能同樣重要

 

那該怎樣培育呢?做練習?上課?出外見識?做運動聽音樂?其實各種不同的智能都有不同的栽培方法。學者之所以提出多元智能,是要提醒大家,當父母都想孩子成績好,對孩子的學科,例如中英數加以栽培的時候,千萬別忘了其他的智能對孩子同樣重要,尤其是人際溝通技能及個人內省智能。要是缺乏其中一項,孩子又怎樣在社會上生存呢?因此當我們為孩子挑選課程時,千萬別只選學科班、語言班或認字班,我們應該停一停、想一想,除了成績以外,孩子在哪個範疇還有不足的地方?孩子與人的溝通能力怎樣?分析能力怎樣?個人內省能力怎樣?如果孩子的溝通能力不好,家長是否應該挑選一些讓孩子與人有足夠空間溝通的課程如戲劇班,讓他多一點表達自己呢? 

 

記得筆者今天所講「多元智能」背後的意義,停一停、想一想,孩子學術以外其他方面的發展吧!

分類
家長園地

我的小朋友每日有吃蔬果,但排便仍然很辛苦,怎麼辦?

家長錦囊

撰文:註冊公共衛生營養學家(英國)營養師吳珮瑜

 

相信很多父母都曾遇到小朋友排便困難的問題。當此問題出現時,父母通常會增加小朋友飲食中的纖維量,而效果就因人而異,當中要留意甚麼呢?

 

何謂適量纖維?

 

很多人都知道,多吃含高纖維素的食物如全穀類、堅果、豆類、水果(如西梅、無花果、奇異果、香蕉、蘋果、梨等)及瓜菜(如茄子、燈籠椒、金針菜、莧菜、西蘭花、椰菜、芥菜、菠菜、芥蘭、雪耳、菇類等)都可刺激腸道蠕動。原來纖維素吸收水分後,會像海綿般變軟發大,刺激便意。足夠的纖維素亦有助促進腸道益菌的生長,可改善便秘。值得注意的是,要增加飲食中的纖維含量,要循序漸進,每隔數天慢慢增加,否則身體未能適應,反而會令大便更乾硬。

 

兒童每天所需的膳食纖維量,是他的年齡加 5 克。例如:一位 4 歲的兒童,每天膳食纖維攝取量為 4+5=9 克左右。要攝取足夠的纖維素,2 至 5 歲的小朋友每天需要最少 1.5 份蔬菜類(1 份 = 1/2 碗熟菜)及最少 1 份水果類 (1 份 = 1 個中型水果,如橙或蘋果)。

 

水分真的足夠嗎?

經常有父母聲稱,小朋友已經喝很多水,但排便情況仍不理想。細問下,發現原來一天只喝 500 至 600 毫升左右,水分實在不足夠。家長要知道,纖維素與水分是合作伙伴,要有足夠水分讓纖維素吸收,才可漲大變軟,刺激腸道蠕動。若只有足夠纖維素而水分不足,反而會使大便乾硬,更難排便。其實2至5 歲的小朋友每天需要  4 至 5  杯流質飲料,即約 1000 至 1250 毫升,而當中最好至少一半以上是清水。若天氣炎熱或乾燥、出汗多、運動量多、飲食中纖維量增加等則需要飲用更多水分。

 

此外,每天適量運動亦有助刺激腸道蠕動,幫助排便而養成定時如厠的習慣亦有助可改善便秘。

 

食物纖維含量表(資料來源:衛生署)

食物

膳食纖維含量 (克)

五 穀 類

 

白 飯 1 碗

0.8

糙 米 飯 1 碗

4.5

全 麥 麵 包 1 片

3.4

燕 麥 片 (乾) 1/3 碗

2.7

  

水 果 / 果 乾 類 

 

蘋 果 , 連 皮 , 1 個 ( 中 型 )

4.4

橙 1 個 ( 中 型 )

3.1

香 蕉 ( 1隻 )

3.1

西 梅 乾 , 去 核,3 粒

2.0

提 子 乾 , 去 籽 , 小 盒

1.5

杏 脯 乾 , 去 核 , 5個

2.6

  

蔬 菜 類 

 

西 蘭 花 , 熟 , 1/2 碗

2.6

芥 蘭 , 熟 , 1/2 碗

1.3

生 菜 , 生 , 1 碗

0.9

番 茄 , 生,1 個 ( 中 型 )

1.5

粟 米 粒 , 熟 , 1/2 碗

2.0

青 豆 , 熟 , 1/2 碗

4.4

番 薯 , 熟 , 去 皮 1 個 ( 中 型 )

3.8

  

乾 豆 類 

 

眉 豆 , 熟 , 1/2 碗

5.6

黃 豆 , 熟 , 1/2 碗

5.2

紅 豆 , 熟, 1/2 碗

8.4

綠 豆 , 熟 , 1/2 碗

7.7

1 碗 = 240 毫 升

 

註:每人的健康情況都有不同,各位宜向營養師查詢有關個別的飲食計劃及注意事項。

分類
家長園地

如何發掘天賦潛能?

家長錦囊

撰文:geneDecode基因教育專業團隊

 

天賦潛能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是成長之前就已具備的遺傳特性。從出生起,每個孩子都具備各自與眾不同的天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情商、智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等,都是邁向成功的必要條件。而在這些條件中,每個孩子的天賦都不盡相同。在孩子純真的雙眸中,我們能夠發現他們與生俱來的天賦嗎?我們確定能捕捉這些天賦,為孩子指引一條適合他們的成長之路嗎?

 

以下是一個媽媽的經歷:

「Amy今年4 歲,她日漸長大,也對身邊愈來愈多的事物充滿了好奇。Amy的父親發現,她2 歲時似乎對塗鴉表現出特別的興趣。我隨便給她一點顏料,她能用畫筆、調色筆或手指,甚至是裝番茄醬的瓶子來畫畫。誰也不知道她在畫甚麼,也許只有她自己知道。我和Amy的父親都認為該讓她自由的成長。我發現她好像很喜歡畫東西,如果她真的很擅長在這方面,我想我們肯定會好好培養她。」

 

Amy的父母是明智的,每個孩子在不同的領域都潛藏著不盡相同的天賦,當孩子的天賦被找到後,若能得到家長和老師們的培養與關注,將會在把握成功的方向上少走冤枉路。然而最重要是孩子從小獲得成功感,長大成為快樂自信的人。

 

科學研究證實,人類在嬰幼兒成長期,是大腦發展最快和最敏感的時期,同時也是對孩子進行天賦開發的最佳時期。天賦的培養是有時間性的,科學家把這種錯過了就無法彌補的階段稱為「天賦時效窗」。

只有在最重要和最適當的時刻,進行恰當的教育與培養,天賦潛能才能發展成真正的能力。錯過這些發展的關鍵時刻,孩子天賦相對就會減弱,天賦潛能就可能變得不再突出。以下是一些關鍵時刻作為參考:

 

天賦發展的關鍵時刻

 

記憶力:12 個月至12 歲

情商:2 個月到 22 歲

智商:初生到 13 歲

音樂:2 個月至 5 歲

繪畫:初生到 15 歲

運動:初生到 12 歲

 

「Amy 長大後是否能成為畫家,我並不能夠確認,我們也只是在觀察。可以說,完全憑感覺。天賦這東西很難說,或許她有其他方面的天賦,也可能有時候表現得不明顯,那我們就很難發現。我們只能盡力而為,盡量多角度的去觀察她。」

 

這並不是Amy母親一個人的煩惱。望子成龍是所有父母的夢想,但如何準確發掘孩子的天賦,就是關鍵所在。

 

眾多的父母們都在嘗試,希望在孩子的行為中發現蛛絲馬跡,希望尋找到能夠早期發現孩子天賦的各種手段。那些似乎已經找到方法的父母們,根據自己的判斷和意願,將孩子送到各種特長班和少年班學習各種技能,希望有一天,他們能夠成為這方面的專才。為了這一目標,家長們不遺餘力地投入巨大的財力和時間。

可是,這樣做似乎不僅浪費大量金錢和時間,那些原本聰慧的孩子,更容易在衆多的教育方向中迷失了靈氣,他們的天賦被延誤甚至抹煞。他們被動地從一個輔導班轉到另一個特長班,學習他們並不喜愛也不擅長的東西。

 

童年,對於孩子再也不是快樂和美好的記憶,而是壓力與煩惱,最可悲的是,他們長大以後,更多的是對父母的抱怨。

 

有更好的方法去了解孩子的天賦、個性及特質,從而能夠因材施教,有方向地培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