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家長園地

你是「稱職爸媽」嗎?

家長錦囊

資料來源: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如何可以知道自己是否稱職的父母呢?我們可以從小朋友與父母的相處,及小朋友的表現得知,以下有五點大家可以觀察到的。

 

第一,信任父母。如果小朋友很信任父母,我們能夠從他們的眼神及與父母溝通時的反應看得到。當父母跟小朋友傾談時,他可以專注地看著父母、了解父母的意思,並很清楚地回應「嗯!明白」,繼而按著指示做。這代表父母平時與小朋友有著很好的溝通。

 

父母很多時會告訴小朋友為甚麼要這樣做、你這樣做好不好或我有甚麼看法。例如「剛才有小朋友跌倒,你馬上走過去扶起他,我覺得你做得很好」。父母說出自己的感受,讚賞小朋友做的事情是對的,他便會很願意聽父母的感覺和反應,並會慢慢地建立信任。

第二,勇於向父母表達。如果小朋友遇到一些情況後,主動告訴父母,這證明父母給予他很大空們。他們不怕被父母責罵,更認為父母會給予一個正確的方向,教他們怎樣做,又很接受他們做錯的行為。所以小朋友慢慢在安全網下,會做一些父母覺得正確的事。父母和小朋友的溝通很重要,我們要建立大家和諧的關係,就要給予他們信心。無論他們發生甚麼事,都很勇敢地跟父母分享剛才發生的情況或感受,這是很重要的。

 

第三,具有自信心。我們如何看得出小朋友有自信呢?若小朋友每做一件事前,都要先看看父母,從父母眼神得到肯定才做。在這個情況下,小朋友明顯未夠自信,因為他不知道怎樣做才是正確,怎樣做才是錯誤。

 

當小朋友在不同情況下都能自信地完成一件事,父母看到可以先給予肯定,然後才慢慢告訴他,其實他剛才這樣做是對還是錯,這樣久而久之就會建立小朋友自信。他們會知道不是每次做一件事都一定要對的,只要有信心,可以先嘗試去做。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提點小朋友,慢慢就會建立了小朋友的自信。

 

第四,備有同理心。若小朋友很多時都具有同理心,例如看到小朋友跌倒,他會過去扶起小朋友;看到婆婆過馬路時,他會想扶婆婆。他這麼有同理心,代表父母平時在日常生活中都帶了這個訊息給他,這是一對非常稱職的父母。

因為我們未來成長的教育都希望小朋友除了照顧自己,還要關懷社會,留意社會的一切,所以同理心是很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小朋友有能力照顧自己,還能夠照顧其他身邊的人,其實這個有同理心的做法是很重要的。所以父母們最好留意自己平時跟小朋友待人接物的相處方法,因為如果我們有同理心,小朋友很自然就會有同理心。

 

第五,具有自理能力。小朋友有足夠自理能力照顧自己,例如能夠自己吃飯、穿衣服及穿鞋等,這亦代表其父母非常稱職。因為父母教懂他們「How to fish, not fish for them」。我們作為父母應該要教懂小朋友,有足夠的能力應付自己日常生活的事情。如果到了K2下學期,小朋友都未學會自己穿校服,其實久而久之會引至小朋友沒有自信,而且他會有依賴的傾向,漸漸失去自理能力,自我價值觀慢慢下跌,所以自理能力這一環是很重要。做一個稱職的父母很需要教懂小朋友,自己照顧自己生活上的一切。

分類
家長園地

小朋友經常推卸責任 家長應問責?

家長錦囊

 

資料來源:心理治療師李偉堂 

 

每每有事發生,小朋友就會以不同藉口,將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家長可能會因而責罵小朋友,但如此一來,可能會令小朋友更逃避承擔責任,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可以怎樣做?

 

首先當家長問小朋友「事情為甚麼沒完成?」或「為甚麼不懂?」的時候,家長是想小朋友承擔責任。但這時候小朋友會想要推搪,將責任交給其他人,歸根究底家長心裡其實都想小朋友做到這個責任。你要知道負責任最開始是小朋友有沒有空間去做決定 ,因為有空間叫作有自主的感覺。如果小朋友能夠有一種自主的感覺,會更加容易負責任。

舉例他不懂做功課,問他為甚麼不懂,他說老師沒教、老師教得不好或其他同學很吵。那一刻如果家長繼續要說他不專心,只會令小朋友把責任拋得更遠。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知道既然要面對困難,我們要怎樣做得更好,然後跟小朋友一起想辦法。

 

小朋友會覺得他有責任去做好事情,自然他就會把責住放回自己身上讓自己做到。而當小朋友能夠自己做到事情,他便會更願意承擔責任。所以這是我常說家長最重要的不是問責,因為問責只會教會小朋友卸責,而相對我們可以幫小朋友一起承擔責任,完成事情。這就是我們常教小朋友,承擔責任最重要的心得。

分類
家長園地

小朋友要吃營養補充劑嗎?

家長錦囊

資料來源:資深營養師吳耀芬

 

很多家長也會問我「我的小朋友需要吃補充劑嗎?例如魚油丸或DHA,這樣會對他好一點嗎?」我自己也有小朋友,我就沒有讓她們吃任何補充劑。但是有一些家長便說「其實吃了補充劑會否真的聰明一點?」

 

其實如果有均衡飲食,當然不需要任何補充劑。為甚麼呢?例如魚油丸吃太多,也會有過度薄血的作用,很容易便會有流血不止的情況。所以我們說如吃了過量魚油丸的話,對小朋友而言也未必是好事。

 

我們可能要想辦法如何在食物之中,加一點到魚的成分,例如他不喜歡吃魚,我們可以把魚沾上粉漿烤熟,讓他覺得比較香脆和美味。又或在烹調意粉的時候可以放一些如蜆等的甲殼類食物,這已足夠小朋友吸收。另外,海苔這些簡單的食物,也有成分讓他們更聰明。



至於,家長可能都覺得多吃鈣質的補充劑,小朋友會長得比較高。這些也是不需要的,因為如果吃過量鈣片,也會很容易令他腎結石。我們可讓小朋友喝牛奶、吃豆腐或喝豆漿,也能幫助他吸收鈣質,又不需要額外特別補充劑。

分類
家長園地

脊椎問題勿忽視 在家如何作測試?

家長錦囊

撰文:脊骨神經科醫生溫文灝

小朋友很容易坐姿出現問題,甚至出現脊柱側彎及寒背。家長要及早發現小朋友的問題,並作出糾正。但家長可以怎樣看出小朋友有脊柱側彎及寒背問題呢?

脊柱側彎方面,家長可以嘗試脊醫常用的亞當測試 Adam Test,請孩子雙手碰地向前彎腰,從背部看出脊骨兩邊肌肉有否高低的問題。如有,即是很有可能有脊柱側彎症。

而寒背方面,寒背意思是從側面看,頭部處於身體前方,好像伸長脖子般;甚至長期低頭,把兩邊肩膀向前彎。香港大部份小朋友只是功能上的病症,很多時只要提醒孩子挺直些,他便能夠坐直不再寒背。

要改善寒背,最重要把兩邊肩膀挺開,用腰的力量去挺胸,把下巴收回近頭部,這就是最正確的坐姿姿勢並改善寒背。

脊椎問題原來跟足部有關?

有些小朋友是扁平足,導致足部有點内八字或者外八字,腳的形態會慢慢影響盤骨並形成一些高低情況。

如果孩子學習行路時,經常膝頭撞膝頭,甚至容易走幾步就會絆倒自己,這可能是出現内八字,甚至雙腳出現不平衡的情況。

若然孩子遇到上述情況,需要找專業人士,例如脊醫、物理治療師,甚至是足科的醫生去檢測孩子情況。

分類
家長園地

對孩子發怒前 家長先反問自己這3個問題

家長錦囊

撰文:明愛康復服務臨床心理學家余國婷

有些家長性格可能比較衝動,甚至習慣將問題歸咎於孩子身上,例如孩子不聽話、故意激怒家長或頑皮等。而當孩子做不到自己要求時會對孩子發怒,但這樣會令孩子逐漸疏遠父母,長遠下來會破壞親子關係。

父母的性格、原生家庭及在不途徑學習的育兒方法,都會影響親子的相處模式及親子關係。而大人想法本身都會影響大人的心情,如果大人發現自己與小朋友相處,經常出現衝突,影響了親子關係,我們可以向自己反問3個問題:

  1. 有否其他可能性

假如孩子不能按照父母要求完全功課,父母的第一想法大多是孩子只顧玩樂而不做功課,但真正原因可能是他們不懂得做,需要家長的指導,如果家長把先入為主的想法當作事實,可能就會忽略孩子的需要和困難,破壞親子關係。

  1. 自己的想法有否被證實

有些家長常常說孩子是「故意惹怒他」,然後把孩子的行為看作是孩子不聽話,但可能孩子做出行為的原因只是不小心,但父母就被主觀感覺影響誤會了孩子。

  1. 自己的想法對目標有幫助嗎?

如果家長的目標是希望修補親子關係,但自己經常抱持孩子是「故意和自己作對」的想法,這種想法對自己的目標真的有幫助嗎?家長可以嘗試找一些比較現實、有理據的想法,才能幫助自己達到目標。

分類
家長園地

3大招數讓幼兒認識情緒 提升社交技巧

家長錦囊

撰文:言語治療師媽媽Miss Carley

 

小朋友到了約兩、三歲,其實他們對於世界的認知會愈來愈深的,教導他們認識情緒,其實可以幫助他們抒發內心感受,以及鼓勵他們設身處地理解別人的感受,從而提升社交技巧。

 

招數1:家長同小朋友一起睇卡通片

家長可以多些與小朋友看卡通片,很多時候這些卡通片的人物表情都是很誇張,可以讓小朋友辨認人物的情緒及感受,詢問他們的原因和解決方法等。家長和小朋友看故事和說故事過程中,其實也可以請小朋友代入故事內的人物,想想他們有甚麼感受。

例如三隻小豬的故事,家長可問他們如果你是小豬,你的房子被人吹倒了,你會覺得怎麼樣?如果你是大豬,你的房子沒有被人吹倒,你又會覺得怎麼樣?這可讓他們多些設身處地來推敲別人的感受。

 

招數2:將心比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可以嘗試抓緊機會,讓小朋友知道原來自己的行為,是會影響到別人的感受。例如當小朋友做了一些不乖或壞的事情,可以問他「你覺得媽媽現在情緒是怎麼樣?」原來媽媽會生氣的,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其實也會影響別人。

 

招數3:請小朋友用日記形式紀錄每日的事

家長也可以嘗試請小朋友以日記形式,畫下或寫下每一天發生的事情,以及他在當中自己或別人的感受,加深他們情緒方面的認知。

再進一步,其實家長也可以教導小朋友,我們感受和情緒也有不同的程度之分。例如開心,可以是少許開心、很開心和十分開心。家長也可以與他們玩簡單遊戲,例如在主題樂園時,可以問小朋友「你是少許開心、很開心還是十分開心呢?如果少許開心就行一步、很開心行兩步或十分開心行三步。」讓小朋友更加進一步認識這些情緒。

分類
家長園地

學習放手 讓孩子成為獨立自主的人

家長錦囊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義務總幹事

   林何佩儀 

孩子從孩童到成年,獨立不是一夕之間發生。從搖籃到出社會,這段人生旅程是由無數小步走出來的,而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小步,都是父母學習放手的機會。 

因為我們無法陪伴孩子一輩子,照顧他到老,所以身為父母,要懂得適時的放手。放手是為了幫助孩子成長,讓他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並且能夠為自己負責,這樣的愛才深具意義。

怎樣放手

愛與紀律並行

許多父母想要和孩子做朋友,但尊重並不是放任。筆者認為,做孩子的朋友,是想和孩子分享、溝通彼此更多的內心世界,但不是沒大沒小,孩子仍需要父母的引導。與其苦惱如何當孩子的朋友,不如好好思考與學習如何成為孩子的教練和精神支柱。所以,傾聽孩子的聲音,觀察他們的行為,是教育孩子自我規範的第一步。父母學會傾聽孩子,將有助於了解孩子的潛能、興趣與熱情所在,也才能給孩子需要的協助與支持,就能放手。

 

給孩子機會處理事情,從錯誤中學習 

許多父母似乎忘了,哭泣的嬰兒最終要學會沒有人抱著而入睡,也忘了當年看到幼兒在沒有人的扶持而踏出第一步的狂喜和感動。當孩子面對衝突、問題或做錯時,父母不要急著代言、出手或善後。千萬不要剝奪孩子從錯誤、失敗中學習的機會,因為孩子可以從中學習到為自己主張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為自己的選擇或行為的後果負起責任。放手的過程中,你要允許孩子嘗試錯誤,並接受失敗。

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

我們要放掉一種迷思,不是孩子想要的東西,做父母的都要滿足。在設定界限中,延遲滿足很重要,我們要區分孩子的想要需要。孩子要求某樣東西時,不要有求必應,你可以等到他生日時送他,或鼓勵他自己存錢買。西方很多父母,都會鼓勵孩子去幫鄰居鋤草賺取零用錢,來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因為透過自己努力,辛苦得來的東西,他們會比較懂得珍惜。

 

放手除了幫助孩子成長,讓他對自己該負的責任有感覺之外,還有一個更崇高的價值,就是化小愛為大愛。父母要學習放手,祝福孩子去追求他的人生。當你開始放手時,你會發現,原來生命有無限寬廣的空間。

分類
家長園地

「我的兒子吃得少,會太瘦嗎?」

家長錦囊

撰文:家營營養中心創辦人

   資深營養師 吳耀芬

 

有很多家長也會帶小朋友來見我,便跟我說:「我的兒子是不是很瘦?」、「他的骨頭已經很明顯了」或「你看看,他的肋骨都可以看得出來了,手臂還很幼呢!」其實很多家長也覺得自己的小朋友偏瘦,但事實上,這些個案是不是真的偏瘦呢?

 

其實是屬於偏瘦與否,就要看看生長圖了,如果小朋友是在生長線以下的,才算是不及格。如果小朋友偏瘦,其實也不用太擔心健康的問題。因為有些家長可能便會說:「不是啊!他隔壁的同學每一頓飯也能吃整碗飯呢,也吃了很多肉;相比我的兒子,每頓飯都只吃幾口飯,真的吃太少了!我要想辦法追到隔壁的同學吃飯的分量,那麼他才有足夠的營養!」

很多家長也有一個比較的心態,我相信每個人的需要其實也不同。有一些小朋友可能真的比較高大,但有些小朋友可能受遺傳影響,相對上比較矮細、骨架小一點,他的需要當然也不會一樣的,所以家長也不需要太擔心。

 

我相信有一件事可以做的,便是在家裡吃飯時保持開心愉快的情緒,不要看著他是否每一口飯也有吃、有沒有「含飯」或是吃完整碗飯,因為不停強迫他,只會令小朋友在吃飯的時候也增添了壓力。如果我們希望他在吃飯的時候多吃一點,其實也很簡單,只要準備分量比較少的飯放在碗裡,讓他吃完了,再讓他添飯,令他有一種成功感,也有助他增加食慾。

另外,飯菜當然不能太單調。有一些家長表示,曾經因應小朋友的口味而只常煮他喜歡的食物,希望他能多吃一點,可惜效果不太好。因為就算是喜歡的食物,也會感到很悶、很厭倦,所以便不吃了,結果得了反效果。所以家長也要多想一些色彩繽紛或是味道不同的菜式,令小朋友感到有新意思,就不會令他們覺得悶而減少食量了。

分類
家長園地

兄弟姊妹常爭執 家長角色尤重要

家長錦囊

撰文:家庭動力創辦人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兒童遊戲治療師 吳綺琴 

近來接受遊戲治療的個案中,有好幾個孩子的情緒問題都與年幼的兄弟姊妹相處有關。但大多數的起源都不是甚麼大爭執,而是在細微的互動中,大家都在爭取母親的關注,比較彼此之間得到母親多少的正面回應,比較母親對誰的「愛」多一些!孩子的手足相爭,往往是因為對兄弟姊妹產生嫉妒,而藉機發洩不滿情緒。


確實,每個人都「偏心」,父母也如是。不論是先天的性格及後天的培育,都會令他們鍾愛某些表現及行為模式。若父母沒有深思這個問題,他們不會因為孩子都是自己子女而眼光突然變得開闊。

 

對於孩子的不同性格,父母或會對某些特質特別欣賞,某些特質較為抗拒,這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父母必須對這種狀況有所意識及察覺,並讓自己先跳出狹隘的框架,讓自己在父母的角色中成長,增加自己眼界的寬度和闊度,並學習欣賞孩子性格的差異,從心底裡欣賞孩子獨特的優點,在日常生活中傳遞出去,讓孩子接收得到,能自我肯定,這樣才能避免手足相爭的問題惡化,令孩子產生不必要的嫉妒及猜忌。


在孩子年幼的階段,母親的角色尤為重要,因為母親與孩子的互動質素如何,對孩子的自我價值及安全感建立有關鍵性的影響。在最近這幾個個案中,不約而同地發現孩子家中都有一個活潑開朗、善解人意、喜歡表現自己,甚得大人及老師歡心的兄弟姊妹。在言談之間,筆者也看到母親在描述這人見人愛的孩子時那份喜悅及自豪,無怪個案中的孩子因性格較內向、寡言、害羞和謹慎, 往往有被比下去的感覺。

有一位母親也意識到要欣賞兒子的能力,於是不斷讚賞他,但在性格上,卻不經意地鼓勵兒子以姐姐為榜樣,多表達和融入群體當中,但這實在非孩子性格的本質,令孩子會懷疑自己的性格一定是有甚麼缺憾,不能得到母親接納。這種內在的傷痛,很容易化為孩子對姐姐的嫉妒情緖,令父母更覺得孩子對姐姐的態度無理,會更進一步令孩子不能走出這個負面循環。


筆者建議父母不要拿孩子來比較,對較內向、害羞、寡言和謹慎的孩子,多安撫他們:「你不需要強迫自己學哥哥一樣與小朋友玩,你靜靜地觀察已是一種參與,待你覺得安心時再出去玩也不遲!」或說「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像姐姐那樣健談或喜歡在人前表演,媽媽喜歡你能按自己的意思,在你認為適當的時候表達自己便可以了。」

對情緒反應較大和行為較衝動的孩子,在安全的情況下,先聆聽他們,後才幫助他們糾正行為:「你的反應這麼大,要打哥哥,你心裡一定感到很憤怒,讓我聽聽你的感受好嗎?」父母有時候確實要處理孩子「爭些甚麼」,但有更多的時候,父母要做的是滿足孩子心理及情感的需要,肯定他們的本質,孩子自然能夠好好相處!

分類
家長園地

假如大雄沒有了多啦A夢

家長錦囊

小時候很喜歡看《多啦A夢》這套日本漫畫,但假若現實中的大雄,沒有了多啦A夢的法寶,會發生甚麼事呢?我們可以如何提升小孩子管理時間的技巧,免得他成為現實中的大雄?

 

《多啦A夢》中的人物生動活潑,性格鮮明 ⎯ 溫柔文靜的靜香、恃强凌弱的胖虎、愛炫耀財富的小夫、周身法寶的多啦A夢…… 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要算是那個膽小怕事、經常闖禍的大雄,尤其是他那「能拖到明天的事情今天就別做」的處世哲學,更是經典懶人的寫照。

 

記得其中的一個故事:大雄貫徹他那做事一拖再拖的性格,到測驗前一天才開始温習,結果應付不到而要向多啦A夢求救。多啦A夢拿出了法寶 ⎯ 記憶麵包來幫助他,只要大雄把課本內容印在麵包上,然後再吃下肚,他便會記下印在麵包上的知識。大雄起初也為此感到高興,但由於課文內容實在太多,他要吃下大量的麵包才能記下所有知識,結果吃得太多,肚子受不了。大解後,所有知識也隨大便一起沖走了,最後測驗還是得了零分。這正好應了中國人的一句俗語:「臨急抱佛腳」,囫圇吞棗必然沒有好結果。

 

不知大家有沒有遇過像大雄這樣的人呢?這類人通常欠缺責任感,由於對老師/父母/上司交下的工作提不起興趣,卻又推不掉,只好把它拖延到最後一刻才去完成,由於時間不足,表現自然不理想;但也有另一類人,他真的想把工作做好,可惜時間觀念薄弱,又或者把工作想得太簡單,要十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只安排在三天內完成,結果也因時間不足,要開夜車去趕死線,表現自然也因此比預期欠佳。

漫畫中,大雄的子孫野比小雄因感生活窮困源於大雄這差勁的祖先。為了改變生活質素,他派了多啦A夢回到20世紀大雄孩提的時代,希望他能利用法寶幫助大雄,從而改變命運。多啦A夢也真的在大雄每次遇到危難時拿出法寶去幫助他。但我心想,假如多啦A夢不改變大雄的劣根性,問題只會不斷地重複發生。

 

另外,大雄媽媽也只在大雄每次闖禍後責罵他,卻沒有認真想辦法解決大雄根本的問題。事實上,假如大雄媽媽能培養大雄責任感及掌握時間管理的技巧,就算大雄沒有了多啦A夢,多啦A夢沒有了法寶,相信大雄往後的日子也不會重複犯下相同的過失。而責任感及良好的時間管理更需要自小培養,否則變成了習慣,日後想改變也不是容易的事。


因篇幅所限,這篇文章只集中分享如何提升小孩子管理時間的技巧。我認為,大家不妨從生活細節入手,試舉一個例子,我女兒就讀幼稚園高班時曾做過一個以《社區》為題的專題研習,我想借此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透過這專題研習有意識地培育孩子做好時間管理。大家知道,要完成這個專題研習,當中涉及很多步驟,如要安排時間到區內有代表性的地方,譬如公園、泳池、街市、圖書館、郵政局等地方拍照;跟着再整理相片,並在照片旁加上簡單的介紹;小朋友有時還需要設計報告封面、繪畫插圖……可以肯定的是,以上工作不可能在一天內完成。

這時候,你便可和孩子一起規劃完成整份專題報告的時間表,並把各項工作記在月曆上。如能按部就班的話,我相信孩子定必能把屬於「他」的專題研習做好。相反,沒有妥善規劃,家長看見孩子不能如期完成,便着急地代他去做。結果,孩子成為了另一位大雄,父母則變成拯救大雄的多啦A夢。有時候會聽到一些家長抱怨:「真不知道是我要交功課,還是他要交功課。」這做法也違背了老師安排此功課的目的。


《多啦A夢》是我兒時喜愛看的一套漫畫,那時我和大雄一樣,還是一個小孩子。現在我長大了,但大雄仍舊是一位小孩子,活在虛擬的漫畫世界裡。現實生活中,你的孩子是會長大的,他需要面對未來各種的挑戰,我們也不要寄望在他遭遇逆境時能有多啦A夢走出來拯教他,他將來需要獨力解決人生面對的困難。正因如此,就讓我們共同努力,好好裝備孩子,好讓他們打造更美好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