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家長園地

小朋友扭計瞓地 要如何處理?

撰文:精神科專科許龍杰醫生

很多家長都試過有這樣的經驗:帶小朋友出外遊玩,原本一家人心情愉快,小朋友也玩得盡興。但突然之間,小朋友提出一些無理要求(如看見玩具要買),家長不容許,小朋友就即時變臉,哭哭啼啼。當家長嚴厲訓斥,小朋友卻變本加厲,不但哭鬧得更大聲,更扭盡六壬,蹬腳瞓地,引來街上途人注目(甚至可能懷疑你在虐兒)。家長無計可施,唯有極盡安撫,甚至舉手投降,買下玩具給小朋友,希望平息風波。最後,小朋友一但要求得逞,玩具還未到手,便已經破涕為笑,之前的哭鬧一掃而空,令家長哭笑不得。

可是,家長有沒有留意,假如這些「因扭計壓力而妥協」的情況出現的次數愈多,小朋友的哭鬧次數卻會不減反增?這是由於一個心理學現象 - 「正向增強現象」(Positive Reinforcement) 的後果。所謂「正向增強現象」,意思是當對方出現一個行為之後,假如即時給予對方獎勵,那個行為便會再次出現。當獎勵愈多,行為重複出現的機會也愈高。

套用在剛才的例子上,假如小朋友哭鬧不止,在他情緒最激動之時,假如大人滿足了他的無理要求(如買玩具),這便等於獎勵了他哭鬧的行為,以後當小朋友有其他不合理的要求,便會更傾向用哭鬧的手段來達到目的。另外,一般小朋友都希望得到父母的愛和關注,假如父母平時愛理不理,但小朋友一哭鬧,父母便立時緊張萬分,因為即使打罵也是關注的一種,久而久之,小朋友便會傾向以哭鬧,作為吸引父母注意的手段。

所以,家長要適當處理小朋友的哭鬧,首要的事是父母要保持溫和的態度,但同時要堅持原則,不可以輕易妥協,特別是不能因為小朋友持續哭鬧,就最終屈服而滿足要求。假如父母無法控制場面,可以嘗試減少對小朋友的注意,如移開眼神接觸、木無表情或不與小朋友說話等。另外,假如哭鬧的場所是在家中發生,家長可以帶小朋友到一個寧靜的角落,切斷所有對小朋友的關注,讓小朋友慢慢冷靜下來,再對他慢慢說清楚問題所在。

當然,更重要的是當小朋友行為良好,沒有哭鬧之時,要不時給予小朋友適當的關注,讓小朋友有安全感,不會用大吵大鬧作為「籌碼」,來爭取父母的愛,這才是治本之道。

分類
家長園地

小朋友唔肯開金口 聽音樂有冇幫助?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家長期待孩子牙牙學語的心情,孩子第一次「開金口」的感受,大概要當過父母方能體會。家長希望孩子盡快開始說話,以千方百計引導孩子發聲。口部訓練對於說話能力的發展固然重要,但家長也不能忽略聽覺訓練,因為這是語言培訓的重要前提。

聽覺刺激與語言表達的關係

聆聽與表達、接收與輸出,兩者關係密切,也有相輔相成的作用。而在幼兒階段,孩子的接收若不足夠,對於輸出多寡絕對有直接影響。筆者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作分析,聽障人士在語言表達方面都有困難,但這並非因為他們的口部肌肉或相關能力有問題,而是源於缺乏聽覺渠道的輸入。沒有聲音內容的驗證與比較,儘管口部發展正常,也會因沒有「庫存」,而未能「供應」。因此,家長要留意有否給予孩子足夠的聽覺刺激。

多元化的聽覺刺激

也許有家長會說,我當然知道這個道理,而且也努力輸出大量聲音給孩子:常常跟孩子說話、講故事和向孩子描述周遭環境等,更會使用不同語言進行。這固然是很理想的聽覺刺激,然而,以上內容雖然豐富,性質卻很相似 ─ 全部屬於語言。其實,聽覺接收可以很多樣化,例如音樂就是一種有助提高孩子語言能力的素材。反過來說,通過孩子聆聽音樂的表現,家長可以從中了解孩子的語言發展。

音樂有利語言發展

筆者從多年的教育經驗中發現,語音能力較差的兒童,在音樂和聲樂等方面的學習也會較難,例如音準、節奏感及音域等,其實這與聆聽能力及構音能力有關。不同種類的聲音中,除了人類語言,音樂是理想的語言教材。音樂種類繁多,不同的節奏或主題,讓幼兒能從中擴闊對聲音的理解。除了教育意義外,一些柔和的音樂甚至有助緩和情緒。

吹奏口琴 體驗聲音與呼吸的變化

同樣的樂曲通過不同樂器演奏,感覺可以截然不同。這對於孩子的聆聽敏銳度也是很好的訓練。除了聽唱片或電腦播放音樂檔案,如果能讓孩子接觸真實的樂器,實際操弄,讓他們更清楚不同材質的樂器與聲音的關係,也是既好玩又有意義的活動。眾多樂器中,口琴是很好的訓練工具。吹口琴的時候,幼兒需要用口呼氣,從而有機會體會聲音與呼吸間的變化。幼兒吹奏口琴,運用舌頭及嘴唇製造聲音,讓彼此間得到協調,正是口部運用的重要基礎。

唱兒歌學說話

除了模仿日常生活對話外,唱一首可愛的兒歌亦有理想的果效,用音樂來盛載語言能夠增強記憶,加深印象。假如幼兒能夠跟著唱,即使剛開始時未能發出正確語音,在模仿的過程中也能訓練說話能力。

萬丈高樓從地起,孩子將來能夠有良好語言能力,幼兒時期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通過運用音樂和樂器,幼兒可以在輕鬆有趣的方式下奠定良好的語言基礎,家長們不妨多多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