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家長園地

我孩子特別聰明嗎?

家長錦囊

撰文:張傑醫生

 

在電視上,有許多廣告是針對孩子的市場,包括衣服、副食品、奶粉、文具和桌子椅子等等。其中一個重點,就是令孩子更聰穎,或者是令他們的聰明才智能夠發揮得淋漓盡致,便是好的賣點。這個銷售的技巧捉住了每位父母心裡的一個重點,就是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

 

我們先不討論這句話的真確性、邏輯性和客觀性,但是只要有子女的父母必會認同,當中也包括筆者在內。不過,在培育孩子的過程中,這種「最聰明論」有可能影響我們對孩子期望過高。所以我們可以站後一步,看清楚一點。在日常的工作中,以下是五個父親常會誇獎孩子的行為:

 

1.「兩歲的孩子曉得很多平板電腦的功能。」

 

由於平板電腦的螢光幕是利用手指的電阻控制,所以孩子隨機的手指指向動作 (pointing movement) 很容易操控畫面。同時又沒有成人的邏輯限制,所以不難發現新的功能,大部分孩子都能夠做到。

  1. 「六個月的小朋友,會看別人的面色作撒嬌和發脾氣的反應。」

     

    這種反應在醫學上已經證實是所有孩子發展里程碑的其中一個表現。這種透過別人的反應而作出的行為雙向反應,其實是一種學習反應,缺乏這樣反應的孩子,有機會被懷疑感觀有問題或是有自閉症的初期表現。

  2. 「三歲的孩子懂得用上成人的說話用詞。」

     

    有研究顯示,孩子在幼兒期可同時學習多達六種的語言,這代表他們腦部可以不停聽取身邊的詞語和句式。即使不明白當中意思,也可像鸚鵡學舌的方式重複說出來。成人認為自己沒有直接教導孩子,而他們卻知道,便有機會以為這是天才的學習模式,這是不正確的。

     

  3. 「孩子有時發問的問題,連我也解答不到,真厲害。」

     

    在香港,投訴的文化為何這樣盛行,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有成本:只要口中有投訴,總有人會替你跟進,不費絲毫氣力。小孩子的發問也是類似的情況,他們只管提出「為何」、「為甚麼」和「甚麼」等詞語,父母只好嘗試盡力作答。在實際的情況,這些提出的問題,只是表示孩子的不服從,而不是真正的學習過程。所以,這與智力無關。

  1. 「他們玩遊戲時喜歡不依規則,自己定下新規矩。」遵守規則,是成人世界定下來的社會定律。孩子與未開發地區的人一樣,需要學習如何一起生活和守規矩。所以,如果明知道需要守規矩而不去做,只是反叛的行為,並非一定是聰明的行為。相反,先學懂基本的守則才在磋商改善,筆者認為更聰明。

 

 

 

當明白以上幾個大家的誤解後,大家不難理解真正聰明的孩子大概是:

 

  1. 並不單是表現出靈活操縱平板電腦或智能電話,而且還了解如何運用當中的功能。

 

  1. 懂得捕捉成人心理是孩子天生的能力,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更有智慧。

 

  1. 語言能力並不是我們評估智力的唯一部分,詞彙的「質」和「量」皆重要。

 

  1. 只在某一個階段超越孩子個人的發展里程碑是很平常的事,但在無催谷的情況下,長時間的超越才值得注意。

 

聰明固然是好,好的品德也很重要。

分類
家長園地

電子學習要點您要知

家長錦囊

撰文:課程發展總監梁嘉敏小姐

 

疫情以後,電子學習已是無可避免。家長亦會下載不同的平板電腦程式給小朋友使用,希望他們可以在互動或富趣味性的畫面和聲音中學習。究竟哪些動畫和應用程式對小朋友的學習有好處呢?父母使用多媒體幫助小朋友學習時又應該注意甚麼事項呢?

 

根據年齡使用電子學習的時間

 

在幼兒時期,由於負責統籌五官的腦部區域正急速發展,筆者不建議 0 至 2 歲的小朋友經常或過分依賴使用電視或平板電腦學習。這是因為電視或平板電腦的影像均在極高頻閃動,幼兒的眼睛及腦袋會在不自覺下不斷接收刺激,久而久之,視覺刺激便成為了習慣,大腦發展也受到影響,導致專注力下降。

 

有些家長說:「我的孩子看電視玩 iPhone 時很專心的,反而看書便沒有心機了,所以我買很多學習性的動畫給她看。」家長可有想過,如果眼睛和腦袋都習慣了不斷受刺激,相對靜態的東西如書本和老師的講解便自然地變得沒有趣味了,如果您還繼續讓幼童依賴豐富的畫面來學習,將來總有一天他們需要面對書本學習的時候那怎麼辦呢?




  1. 2 歲以上的幼兒由於腦部發展較為成熟,所以家長可有限度的讓 2 歲以上的孩子使用電視和電腦來學習。而時間也應該由每天不超過 15 分鐘為起步點,年紀大一些可以看多一點。因為隨著兒童年紀的增長,電腦或電視的高頻閃動對腦部發展的影響會相對地減低。


    建議使用多學習模式


    雖然顯示屏對兒童的專注力有影響,筆者並不認為使用電視和電腦學習沒有可取之處。多媒體或電腦程式可以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讓小朋友更喜歡學習,學得更快更多。不過小朋友除了利用互動性高的多媒體來進行學習,他們亦需要適應其他互動性較低的學習模式如圖書和單向式的講解等,並從中尋找學習的趣味。家長應該為子女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途徑,如帶子女上圖書館、跟子女玩一些益智遊戲、到博物館參觀,往自然教育徑散步,甚至在餐廳時教子女閱讀英語的菜單等等,令子女多嘗試不同的學習模式和方法,從而尋找學習的樂趣。

  1. 怎樣選購合適的多媒體電子學習產品?

     

    – 該產品最好沒有非學習性質的元件可供小朋友自己下載或開啟。例如,倘若孩子使用 iPhone 或 iPad 學習,家長千萬別讓孩子打開其他程式,確保孩子在學習而非玩樂。

     

    – 可使用有分段或節數的學習產品。很多家長都會說要孩子停止使用電子產品的時候,孩子容易有不良的情緒反應。所以筆者建議產品需要分不同單元 (Chapter),而家長可以限制孩子只觀看或完成一個單元。

     

    – 產品適宜有互動的元素和需要孩子作出不同方式的回應。倘若多媒體產品只是提供單向的教學模式,這並不是好的產品。例如,產品只能讓孩子坐著去聽資訊,或看後不需要作出任何反應,我們便稱為「單向學習」,我們應該避免使用「單向學習」的產品。如產品能夠讓小朋友一起唱歌、一起做動作、一同串生字和朗讀和回答問題,這便是應該選擇的產品。

  2. 又例如有一些產品雖然能讓孩子回應,但每次都是回答同樣的性質答案,例如每次都是要按一個按鈕去回答,這樣孩子的反應便會較為緩慢,變成「機械人式」學習,影響往後的學習動機和多角度思考能力,這類產品我們應該要避免。


    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使用電子產品學習的時間不可以過長,而且家長亦應該為子女定下每天或每星期可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例如,孩子每天最多只可以在做完功課後使用電腦半小時,如果半小時已到,孩子必須要遵守承諾,暫停使用產品。而家長亦可以跟子女一起定下每天的時間表,分配做功課、玩樂、上興趣班、適用電子產品等活動的時間,好讓子女了解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計劃,有節制,這樣不單可以鍛煉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Self Management),也可以有效限制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以使用電子產品作為獎勵


    倘若孩子喜歡使用電子產品學習(通常也十分喜歡的),父母可考慮以使用產品作為獎勵,例如孩子每次乖乖在半個小時內吃完飯,或每次有質素地完成功課後,我們便可以答應他們使用三十分鐘的電子產品。

分類
家長園地

訓練孩子的「腦力」及「智力」 - 幼兒篇

家長錦囊

撰文:兒童發展心理學專家梁嘉敏小姐

DHA 只是供應孩子腦部發展的養分,要孩子變得聰明,大腦必須得到適當的鍛鍊。筆者今次就為大家介紹一些腦袋鍛鍊小遊戲,十分適合2歲至就讀小學的兒童呢!

  1. 迷宮或找不同等腦圖練習
    雖然迷宮和找不同等腦圖練習是我們小時候的玩意,但到了這個年代,它們依然是孩子的良師益友。腦圖練習除了迷宮、找不同外,還有很多不同的模式,總之凡是需要孩子觀察和專注地完成任務的圖像遊戲,均屬於腦圖練習。不知道大家是否認識Wally(中譯《威利在哪裡?》),它就是世上其中最受歡迎的腦圖遊戲。

其實腦圖遊戲不一定需要購買,也不一定印在書本上,我們在家中也可輕易製作腦圖遊戲。例如家長可以在一堆雜物中放兩顆瑞士糖,那孩子一定會很用心地找出來呢!

  1. 收拾家中物件 並把物件分類
    其實日常生活上不同的環節,也是鍛鍊腦筋的大好機會,例如收拾和分類。把物件有條理地分類,不單能提升孩子的組織能力,更能發揮孩子的創意。有時孩子的分類方法可能跟我們成年人不同,不過也不無他們的道理,家長不妨問一下孩子為甚麼會這樣分類,你便會發現原來孩子的觀察力可能比你更強,他們會用他們觀察到的細節作分類,所以家長不應要孩子根據成年人眼中的分類方法,以免打擊他們自我解難的主動性。
    你可能會問,我家孩子不喜歡收拾物件,那該怎麼辦呢?在孩子還未養成收拾家中物品和分類的習慣時,一定要從遊戲開始,以提升孩子花氣力去完成「使命」的動機。例如可以舉辦「房間鬥整齊比賽」或「阿四日」,讓家庭成員互相幫大家執房等活動,以鼓勵孩子收拾和分類,也可以鍛鍊一下「腦力」!
  1. 考記憶遊戲
    坊間有很多記憶遊戲卡,例如把十數張牌反轉,輪流翻開兩張,如果翻開了相同的卡牌,便可以拿到自己手上。另外,坊間亦有些繪有不同物件的圖卡,家長可將它們打開排成一行,讓孩子看了然後反轉,再問孩子某一件物件在哪一張卡上。這些均是很好的記憶力遊戲,成年人或孩子更可以發揮更多創意,變換一下玩法以增加趣味性。

分類
家長園地

垃圾是誰的?孩子品德培育須透過家校合作才成功

家長錦囊

撰文:張偉菁校長

 

眼前有這樣兩組鏡頭:

 

鏡頭一:

在熱鬧的街頭,正隨父母一起閒逛的小男孩,發現腳下有一個廢棄的汽水罐,他走過去撿起汽水罐,準備扔到不遠處的垃圾箱。不過,媽媽發現了後,要求孩子將手中的汽水罐扔掉,但孩子不從。接著,爸爸也走了過來,訓斥道:「笨蛋,怎可以撿起這麼髒的東西,你又不是清道夫!」小男孩卻說:「老師說過了,要愛護環境,不能亂丟垃圾!」媽媽說:「這又不是你扔的,管它呢!」小男孩看起來很困惑,卻又不得不把撿在手中的垃圾扔回地上。

 

鏡頭二:

在熙熙攘攘的火車站月台,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一個大約5、6歲的男孩。孩子在喝完果汁之後,隨手就把空盒丟在椅子底下。媽媽趕緊拾起空盒,交到兒子手裡,對兒子說:「乖孩子,把空盒丟到前面的垃圾箱裡去。」一會兒後,這對母子又親切地擁抱在一起,媽媽輕聲地對兒子說:「要愛護環境,不可亂丟垃圾啊!」

 

鏡頭一裡的男孩是否很可憐呢?他一定被父母和老師不同的教育方法搞糊塗了。

 

學校教育,除了教授孩子們課本知識之外,也著重德育的傳授。愛護環境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當學校和老師在全力培養孩子這種公德意識時,如果父母能夠與學校配合,鼓勵孩子跟從老師的教導,自己又作孩子的榜樣,孩子才能獲得正面的教育,而非在校學的是一套,實際生活又要面對另一套標準。

 

家校合作 培養孩子品德

學校對學生有很多要求,例如守時、守規、守秩序、服務、清潔衛生等等,都是德育訓練,希望孩子自小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分子,對社會有責任和義務,而不單是獲取利益。試想想,假如鏡頭一的男孩在聽了父母的理論之後,即使以後在家裡發現垃圾,也會抱著「既然不是我扔的,我就沒有必要去撿」的心態,父母會有何感想呢?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自覺愛護家裡的衛生環境,能懂得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可是,又可曾想過:如果你從未教育過孩子要尊重清潔人員的勞動果實,又從未在孩子面前身體力行地愛護過社會大環境,孩子又怎會懂得去愛護家裡的小環境呢?

有調查發現,近八成的學童在長輩或家傭幫忙時,甚少向他們說「謝謝」,更有部分孩子認為家傭的工作是要照顧自己,所以不需要對其特別有禮。而會向父母說「早安、晚安」或「大家吃飯」的學童均不多。

 

為甚麼小朋友會不懂得禮貌呢?因為家長自身也不會向他人或家傭說「謝謝」,亦有家長經常或間中駁斥及責罵長輩,或打斷別人講話。除了乘搭交通工具會「霸位」外,也有家長會在公眾場所打尖或不排隊。父母師長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我們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著孩子的價值觀。父母必須時刻警惕個人行為,也應盡量即時指正子女的無禮態度,但緊記語氣及用字得當。每日也應抽時間指導子女反思個人錯誤,令他們對事件更為深刻。孩子的品德培育,須透過家校合作才可成功,家長在其中擔當了比師長更重要的角色。

分類
家長園地

應該感恩別人肯「出口相助」

家長錦囊

撰文:張傑醫生

這個年代,父母對孩子的保護,比以往任何一個年代都會有過之而無不及。原因可能是子女的數目下降,以及大家的生活質素改善,所以父母對子女的看管,不但時間多了,照顧的範圍也廣泛得多。在這種保護(可能是過度)下,往往會讓孩子很自我,並且漠視其他人的重要性。在父母的角度,自己一定有所偏心,面對自己孩子的寬容度較高。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父母自己會為孩子提出藉口解釋。這種人之常情的做法,卻有機會讓孩子變得放肆。所以,在左右做人難的境況下,若果有人肯「出口幫教」的話,父母都應該感激。其中以下是「重要人物」。

  1. 老師

老師是面對孩子最長時間的其中一個人。我們寧願老師在平日與孩子相處時,直接指出孩子的對和錯。這種直接的訊息可以好好讓孩子「入腦」。有時候,面對負面的批評,孩子當然會不開心,但是卻可以令孩子知道大家底線是甚麼。故此,父母應該感激老師嚴格的教導,最好不要隨便投訴老師的苦心。

      2.長輩

許多長輩對自己的子女可能是很嚴厲,但對於隔了一代的小孩子,一般都會變得很寬鬆,甚至比孩子的父母更甚。不過,長輩的地位和做人經驗其實比任何人還好。所以,他們「讚一句」比其他人的勸告更為有效。問題是,他們是否願意做壞人的角色。如果肯,父母應該感激他們的協助。

       3.醫護人員

醫護人員一向是被人較為尊重。但同時,孩子卻對醫療的程序較反感。所以,在診症和治療時,孩子的反應往往是一個好的教導機會。如果醫護人員(包括醫生和護士)肯在孩子不合作的行為時作出指導,孩子必定會較為明白。雖然不一定馬上改正,但是在這人生學習過程中,必定有所幫助。

 

       4.路人甲

有時一些沒有直接關係的旁人,在孩子行為不恰當時,若果能夠馬上指出,能夠達到當頭棒喝之效。對於在場的父母親,可能會有點尷尬,但是想真一點,這對孩子的行為是有好處的。

 

在處於成長學習期的孩子,在適當時候是有好好的教導,尤其是行為上有偏差時。所以,若果父母不願意做「醜人」時,若有其他人肯出聲糾正,我們是應該感恩和感激。

分類
家長園地

臭脾氣怎麼辦?

家長錦囊

 

首先,我們得明白到,孩子能夠表達憤怒的情緒,對孩子發展自主性極為重要。在孩子踏入幼兒期時(約兩至三歲),當中的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正正就是「自主性發展」及「羞恥及懷疑」(Autonomy vs. Shame & Doubt)。我們應該處理的,是孩子因情緒而作出的行為,而非禁止甚至否定孩子的情緒。 

另外,憤怒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孩子有,父母也有。當孩子嘗試表達其憤怒的情緒時,他們會以父母為一個模仿的對像,當父母對孩子憤怒,或父母之間爭吵等,孩子會以此等行為作為發達及控制情緒的重要參考(Bandura, 1977)。父母之間的爭吵、惡意嘲諷、甚至暴力,都會提升孩子對憤怒的敏感性,並干擾了孩子的正常發展(Cummings, Pellegrini, Notarius, & Cummings, 1989)。因此,想孩子有好脾氣,父母得先留意自己的相處之道。 


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協助幼兒更有效掌控及減少憤怒的強度呢?Berkowitz及Thompson有以下建議(Berkowitz, 1973; Thompson, 1990): 

1. 忽略有冒犯性的行為:若有關行為目的是希望得到某樣特定物件(如玩具),父母不應因為孩子的行為而給予滿足,也不需要因其行為而給予責罰,只需要不作回應便可以了; 
2. 情緒角的使用:在家中設一安靜、沒有任何刺激或吸引的地方,作為讓孩子安靜的區域,當孩子爆發情緒,或作出不恰當行為後,可以安排孩子在情緒角安靜一下,這未必等如責備,而是讓孩子的情緒可以舒緩,情況就如便急需要上廁所一樣,這只是一個正常的需要。如果運用恰當,當孩子日後有情緒時,可能自然的就會跑到情緒角去舒緩一下呢! 
3. 喚醒與憤怒不相容的情緒,特別如對受害者的同情心; 
4. 減少接觸可能會觸動孩子憤怒的情況或事物:當孩子未完全建立一個自我控制的能力前,減少孩子憤怒的機會,也即等同減少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 
5. 解釋其行為的後果; 
6. 審視引起憤怒情緒的起因。 
(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Barbara M. Newman, Philip R. Newman, Wadsworth, 2003, pp. 197) 

上述的方案,針對不同的情況,如孩子因憤怒而對他人作出暴力行為,父母可以專注於解釋後果及喚起其對受害者的同情心;如因想得到某物件而發脾氣,父母可以忽略他的負面行為等等。其次,上述的方案可以組合使用,例如當孩子在情緒角平復了,父母可以再向他解釋後果。最後,當然要視乎孩子的能力而選擇處理方案,舉例說,孩子還未會說話,你卻向他十分鐘連環解釋後果,似乎只會增加雙方之間的衝突。 

當父母決定了每一個情況的應對策略後,最重要的,就是一致性。簡單的說,一致性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其一,同樣的行為都會使用同樣的結果,不會這次就使用忽略策略,下次卻使用責罵,這會令孩子混淆;其次,就是每一名照顧者都會使用同樣的方案,從而加強向孩子表明「這行為是不恰當的」這個訊息。



分類
家長園地

孩子過分依戀物品怎麼辦?

家長錦囊

撰文﹕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團隊

 

一個朋友五歲的女兒,自兩歲開始,便出現「戀物」現象,無論幹甚麼都要抱著那個又殘又舊的玩具熊,幾乎整天不離手。舊玩具熊是她最重要的東西,不論到那裡,必須得把它緊緊抱在懷中。如果發現它不在身邊,就會煩躁不安、哭鬧不休。不久前,母親以衛生為由,將女兒的玩具熊扔掉,結果她哭了整整一天。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兒童依戀某件物件是心理發育過程的一個階段,絕大多數發生在六個月大至三歲,並在約兩歲開始達到高峰期。從兒童心理學解釋,那些舊物件、舊玩具是幼兒心理安全感的依靠。幼兒依戀物件的情形因人而異,有些幼兒的「戀情」短,有些則持續至上小學階段。幼兒會可能因突發事件或環境改變,催化幼兒焦慮的狀態,如生活環境突然轉變、遭受外界暴力對待、與親人分離等,這時幼兒就更需要以他熟悉的物件作伴作依靠了。

舉行「告別戀物」儀式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既然孩子對物件的過分依戀是由缺乏安全感引起的,若要解決此問題,就應從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入手。

 

一般在由三歲起導引幼兒戒掉依戀對象的習慣為最佳時機,因幼兒已有足夠的獨立能力。而家長與幼稚園老師以語言表達關愛與及時擁抱也有助舒緩幼兒不安的情緒。

 

另一方面,父母可為幼兒所依戀的對象舉行「告別」儀式,如「手帕告別式」,就是請幼兒用口述或畫圖方式,跟手帕真正說再見。一起把手帕收起來、埋起來,「切斷」所有會讓幼兒思念的可能性,但同時讓幼兒知道父母會好好放置有關物件,待他成長後取出來作回憶。

 

此外,不少兒童會對小棉被、小抱枕、絨布熊、慣用的浴巾等物品「上癮」。父母在選購這些幼兒用品時,需有意識地準備其他的物件替代,讓孩子無法對其中某樣東西「專情」。如果開始就準備兩三張小棉被、或是一個絨布熊家庭,包括絨布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叔叔嬸嬸、小絨布熊和它的表兄弟姊妹等,讓孩子交替選擇,他們就不會容易對某件東西投入太多感情。

 

多作「無條件的擁抱」

父母平時應該多擁抱孩子,多拍撫孩子的背部和頭頂。這種無條件的擁抱能給孩子暗示「我在你身邊、我愛你、別怕,有我呢!失敗了不要緊、你很安全!」等意思,經常與父母擁抱的孩子,絕不會將小棉被或玩具熊當作他的「精神守護物」。



分類
家長園地

久咳?支氣管發炎?還是哮喘?

家長錦囊

撰文:鄭萃雯

 

小朋友咳不停,咳嗽情況往往持續整整一個月,尤其到半夜三更最嚴重,咳醒、咳至失眠,再倦極睡著,對小朋友、大人,都是折磨!到底為何久咳不止? 氣管敏感還是發炎? 請教醫生,原來這也屬於哮喘!

 

孩子年紀小,氣管自然會比較幼、比較窄,就算只是普通傷風感冒,亦較容易有鼻塞、鼻鼾,甚至氣促的情況。不過和支氣管炎不同的,普通傷風感冒大約一星期內會康復,但支氣管炎的咳嗽持續時間可以長達二十多日,所以由發病起持續咳嗽一個月,絕對不足為奇。

 

這又引申另一個問題:為何會有支氣管炎?醫生說,其中一個常見的原因是孩子感染呼吸道合胞體病毒(RSV)。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病毒,經飛沫及空氣傳播。它會令氣管收縮、發炎,並產生痰涎,痰涎積聚又令氣道進一步狹窄,刺激患者咳嗽,造成惡性循環。醫生指,這些情況可能會處方氣管擴張藥,讓小朋友病徵減退,靠自身的免疫力擊退病毒,不過小朋友一旦試過感染RSV,氣管某程度上亦受過破壞,日後演變成哮喘的機會亦增加。經醫生這樣一說,我的大兒子過往的確因感染RSV入院,而之後每次感冒咳嗽,所需的康復時間均比小兒子長啊!



「那麼你的大兒子應該是有哮喘了。」醫生這一句結論,絕對是我最不想聽到的。哮喘,最壞的可致死亡啊!等一等,這是最壞情況。醫生補充,哮喘其實分為四級。

 

第一級 偶發性哮喘

通常因為感染呼吸道病毒,例如RSV或過濾性病毒引起,一年中偶發幾次,其餘時間正常。所以只要在氣管收縮、氣促時候使用氣管舒張劑紓緩不適,無甚副作用,亦毋須長期用藥。

不過如果無適當紓緩氣管收縮問題,氣管會越來越容易收窄,哮喘有可能升級。

 

第二級 輕微持續性哮喘

患者大約一個月會發病一至兩次,氣管舒張劑不足以處理,需要以吸入式類固醇「治本」,控制發炎情況。吸入式類固醇有分不同的度數,醫生會按情況,處方不用劑量,有需要時使用。

 

第三級 中度持續性哮喘

患者平均每星期哮喘發作一次,每日需要使用氣管舒張劑。



第四級 嚴重持續性哮喘

患者每天都要使用氣管舒張劑,每日三至四次,同時要使用吸入式類固醇控制病情。

 

經醫生提醒,我以後不應再害怕讓小朋友使用吸入式氣管舒張劑了!及早紓緩孩子咳嗽氣喘,長遠亦希望可以避免哮喘情況惡化。

分類
家長園地

不靠獎罰 讓孩子努力學習

家長錦囊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義務總幹事林何佩儀

 

每個人都已經具備了內在動力,人早已擁有了把事情做好的願望。而這正是為什麼當我們給予孩子外在獎罰時,嘗試干擾孩子的行為時,他們的表現變得更糟糕,例如扼殺創造力、令判斷力下降等多種負面效果,這都是獎勵能換來的惡果。無論是物質還是心理上的獎勵,雖然都能短暫的刺激孩子的積極性,但卻無法讓孩子培養出長期的行為習慣,也無法讓他們的表現變得更好。

 

父母如何不單靠獎罰而讓孩子努力學習?原來只要懂滿足三種人類的基本心理需要,那麼孩子就可以自動自覺喜愛和投入學習。這三種人類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自主、能力和關係。每個孩子也有發展能力的基本需要,要看到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不要容讓那些無法理解的社會標準去改變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學一些不合符成長階段的東西,是很危險的做法。我們要製造富挑戰性而又合適孩子能力的學習經驗,讓孩子感受到實在的成功感,提升他們對自己能力的信心,讓他們更有動力去學習。

父母切勿以自己有限的智慧,來限制孩子將來無限的可能。父母若懂得培養孩子對學習的內在動機,讓他們認同學習的重要性,並以此為人生目標,孩子就會自動自覺投入學習。所以,父母讓自己和孩子提升為更負責、更敏銳,以及更懂得與人相處的人,就是在幫助孩子成長時自己獲得創造力和成功感。

 

如果這些理論能應用在孩子身上,是否也能應用在父母身上,從而為家庭帶來正面影響?答案是可以的。我們的要求孩子努力學習的同時,請父母們同樣努力改變自己的想法,誠如台灣搖滾樂隊同五月天的結他手石頭所說:「學校能教的,是知識,是技術;社會能教的,是相處,是合作;而孩子們在家學到的,是你們自己,是你們自己身為人的治國,當你們面對困難,面對挫折時解決的方式。」 

分類
家長園地

出疹的背後意義

家長錦囊

 

撰文:張傑醫生

還記得大學時代看過一套很駭人的電視,這是關於類似伊波拉病毒如何在某一個地區傳染居民和外來人,並引致所有人死亡。劇中被感染的人,就算是初期,都必然有紅疹在身體出現。所以,不少人印象很深,疹就是代表嚴重的疾病。

 

其實這只說對一半,紅疹是一種病徵,可以是皮膚的毛病,或是全身性疾病的一個反應。皮膚疾病可以單純的皮膚敏感、蚊叮蟲咬、風癱、曬傷等。全身性的反應可以是藥物敏感、感染性、自體免疫力毛病等。之前所謂「一半是正確」,就是在全身性的反應中,有些較嚴重,有些是較輕微。

 

嚴重的例子是:

 

  1. 藥物敏感:由於紅疹只是表徵,當中的反應可以很嚴重。所以,如果是這個情況,一般我們會更加小心處理和觀察。
  2. 感染性(急性):例如麻疹、水痘、手足口病、德國麻疹、腮腺炎待。這些病都是有高度傳染性的。同時有發燒的徵狀。所以,我們在擔心這個病的併發症外,也會擔心它會傳染他人。故此,要特別小心。
  3. 自體免疫力疾病:例如紅斑狼瘡症、過敏性紫癜症等。由於這類情況會有較多全身性的併發症,所以治療目標並不是去治療紅疹,而是處理根本的病症。

那麼「另一半」不是嚴重的疹是甚麼呢?

 

玫瑰疹:這是一種幼兒「專有」的紅疹。一定是在感染了某種過濾性病毒後的反應。每當這種疹出現時,燒已經完全退卻,也代表病情已經穩定下來。一般這些紅疹在身軀出現,之後散開到四肢和面部。由於不痕不癢,所以不用特別治療。

 

痱子:這是由於汗腺阻塞的結果。多數是環境氣溫太高或是衣服穿得太多所致。雖然會有少許痕癢,但是始終不像濕疹般不適,所以也不是不嚴重的問題。另一方面,只要將患處的溫度降低,情況便會改善。

 

嬰兒濕疹

雖然嬰兒濕疹都會十分痕癢,但它是有時限性的。一般由出生後一個月開始,並維持至六個月左右。而且它對藥物的反應良好(例如中等強度的類固醇藥膏)。所以,基本上只要父母願去正面處理,並跟從醫生的治療,便會有良好的反應。

 

所以,出疹並不一定要有大問題。但是,若果出疹時,同時出現發燒、全身性的病徵、精神狀態不佳時,這就代表最好早點找醫生看看會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