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家長園地

樂於分享 父母先做模範

家長錦囊

撰文:教育專家張偉菁

 

烏鴉無意中檢到一塊肥皂,牠用肥皂在水池洗擦羽毛後,全身都變得香噴噴,於是打定主意,將這塊肥皂出借給其他動物使用。老鼠、兔子、小猴子和大熊都試過了,最後輪到大象。當大象洗完澡後,肥皂竟然不見了,烏鴉覺得既奇怪又焦急,還以為大象跟牠開玩笑。烏鴉一片好心,跟好朋友分享自己的好東西,最後東西卻沒有了。我們都知道,肥皂愈用愈小是必然的道理,烏鴉卻沒想到好意分享會失去自己所擁有的。雖然烏鴉是有點不捨得牠的肥皂,但是當牠聞到好朋友身上散發出陣陣的肥皂香,卻很開心,覺得也沒甚麼所謂了。

 

社會上的一孩家庭愈來愈多,加上父母工作忙,不覺地會以物質作補償,於是孩子更認為一切是自己獨享,別人碰一下也不可以。遇上這情況,父母可以怎麼辦呢?

 

分享的喜樂,是很抽象的情感,要能真實的體驗,需要歲月伴隨著許多生活事件的累積,不是一朝一夕可成,而最有效的分享教育是父母師長的身教。有一位在出版社擔任總編輯的女士,趁女兒放暑假時帶她回公司。當時,公司的人員正在處理一批捐給偏鄉地區孩子的圖書,數量大約有幾百本。

女兒問她:「媽媽,你要捐那麼多書啊?那麼多書可以賣很多錢呢!這樣妳損失可大了,捐少一點不可以嗎?」那位女士回答說:「沒有人規定我要捐多少,也沒有人要我非捐不可,是我自己願意的。妳在擔心甚麼呢?」小女孩說:「我怕妳把書都捐光了,我們損失太多,自己就沒錢囉!」「那麼,都不捐了,反正其他小朋友又不是我的孩子,我何必管他們有沒有錢買書看呀?」做媽媽的故意逗女兒。女孩急急的澄清立場:「我不是說都不捐,是要你捐少一點啦!有一些書可以留著以後再慢慢捐嘛!」「以後是甚麼時候呢?」媽媽問,但女孩答不上來。

 

做編輯的媽媽跟她說:「女兒,如果我將這些書拿去賣錢,賺了錢,我和我們的家人當然開心。但是現在我把書捐出去,會有很多孩子因為有書看而高興,我也會很開心,因為這些書可能讓他們對生活、對未來的想法,對這個世界多了一些希望和夢想,我的開心就不是用錢可以算得出來的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關心和幫助別人,自然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要做與人分享的模範,經常主動地關心和幫助別人。筆者小時候居住的地方住了很多人,就像粵語長片裡說的「一樓十四伙」。雖然人多自然多磨擦,但鄰居都習慣做了好吃的點心就分給大家嚐嚐,還有在日常生活中互借油鹽醬醋等日常用品,這些小事都培養了我們一輩的分享意識。

 

「樂於分享」重在強調一個「樂」字,為能夠與他人分享而感到由衷的歡樂。只有真正寬容、大方和熱心的人,才會樂於與他人分享,也只有真正自信、善良和胸懷寬廣的人才會樂於這樣做。換句話說,如果孩子能夠做到真正地樂於分享,他們也就擁有了上述所有的寶貴氣質,這比好成績更重要。

分類
家長園地

孩子面對壓力表現各不同 家長信任最重要

家長錦囊

近日學生輕生新聞不斷,情況令人擔憂。作為父母,我們總會覺得大人要面對工作、家庭和生活開支,壓力比孩子大得多。但精神科專科黃宗顯醫生提醒:「臨床上可見,因壓力導致情緒困擾的個案有小學、中學及大學學生,家長應細心留意孩子的行為表現有否不同,耐心聆聽孩子的想法,不要太快作出批判。最重要相信孩子,讓孩子敢於表達自己。」

 

孩子面對壓力導致情緒出現問題的原因除了學習成績,更包括家人期望、朋輩相處、校園欺凌、家庭問題及家族史等。黃醫生憶述:「當面對親人離世,家人總會忙著處理身後事或各種儀式,忘了要照顧孩子的情緒。另外,亦有些孩子面對父母離異,或甚遭受虐待等,都會影響情緒。」

 

情緒變化各異 家長要留意

 

黃醫生續指:「部分孩子較懂得表達自己感受,但不少孩子都不會表達情緒,而隨著孩子年齡漸長,有些也不太願意與家人分享感受。所以家長及老師應要多加留意孩子的情緒、行為及表現有沒有變化。」

 

家長可留意以下表現:

  1. 情緒流露在表情上,例如表現悶悶不樂、緊張、哭泣及難過等
  2. 生活習慣變化,例如作息時間(失眠或睡不停)、胃口變化或經常困在房間等
  3. 不願上學
  4. 身體上的變化,例如肚瀉、肚痛,家長很容易會以為是健康出現問題,經深入了解後才知悉與情緒壓力有關
  5. 出現自傷行為,包括打自己、𠝹手,或甚曾提及「唔想做人」等想法

每個孩子表達情緒的方法都不同,如果孩子出現上述情況只是短暫,壓力過去後便回復正常,這稱為「適應障礙症(Adjustment Disorder)」。但當情況持續,即使壓力過去後仍然出現,便應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孩子表達情緒問題 家長要先信任 勿輕易作批判

 

黃醫生表示這些情緒問題情況很多時會難以發現:「部分患者如上面所指,他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情況。但亦有部分是表達了,惟其家長或老師不認為有問題,不相信他,反而認為他不願上學是懶惰的表現。家長或照顧者聆聽孩子的問題後,要相信孩子,更不應輕易作批判。因為這亦關乎對情緒問題的意識,他們可能對情緒問題認知不足,不知道要如何處理。又或他們會擔心求助後,會遭受旁人負面標籤,而不敢求醫。」



黃醫生提醒:「延遲治療可能會令病情更嚴重,甚至出現無法挽回的情況。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去看醫生便要吃藥,又擔心藥物副作用等。但事實上藥物治療並非唯一的治療,需要先作評估,並可配合心理治療。另有不少個案會認為自己沒有事,又或過一段時間會自己痊癒,導致病情出現拖延。」

 

一旦孩子的情緒變化已持續發生一段時間、已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出現傷害自己或萌生輕生念頭時,必須盡快求助。黃醫生最後亦提醒家長,若孩子閱讀近日有關輕生的新聞時,家長應陪伴在側,向他解釋這不是一個解決情緒問題的方法,以免孩子被新聞牽動情緒。

分類
家長園地

從生活習慣增強抵抗力

家長錦囊

 

撰文:註冊公共衛生營養學家(英國)及 營養師吳珮瑜

 

在筆者的網絡群組中,經常有家長問:「孩子患有氣管敏感/經常患感冒,應該吃甚麼增強抵抗力呢?」

 

其實孩子生病,不但孩子辛苦,日夜照顧生病孩子的父母更辛苦。引致感冒的病毒有很多種,由於幼兒過去從未接觸過,因此未能產生相關抗體,比較容易發病,一年內患上 6 至 8 次甚至更多次的感冒皆屬正常。另外,免疫力亦與敏感情況相關 ,如鼻敏感、氣管敏感、濕疹等

 

當然,若可以改善生活習慣,以增強免疫力,即使生病亦能較快康復。

 

日日運動體魄佳

現今的孩子生活忙碌,每日要上學、上興趣班、補習班等,加上大多家長都全職工作,令孩子可以做運動的機會很少。除了關心孩子的飲食外,其實家長為孩子安排每天 30 至 60 分鐘的運動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只是到公園裡跑跑跳跳、攀爬、玩滑梯、盪鞦韆等都已經足夠,而且運動習慣應該從小開始培養。筆者的孩子於學行階段已開始,盡量每天到公園 1 至  2 次,若天氣太熱或下雨天便可改到室內遊戲室。

早睡早起身體好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顯示,有很多兒童都有睡眠不足的問題。他們可能因為功課忙碌、等待父母下班回家等各項原因,而遲遲不肯睡覺,有些孩子更到晚上  11  時、甚至更晚才睡。若然有這種情況,變得容易生病、專注力差、情緒控制不佳等也不出為奇。所以筆者的孩子一般都於晚上 9 時半左右入睡,如果可以的話,其實應更早入入睡呢!



分類
家長園地

轉季眼睛就敏感?錐形角膜又是甚麼?

家長錦囊

資料來源:眼科醫生余泓翰


每逢轉季,小朋友都會捽捽眼,眼痕又流眼水,大多都是眼睛過敏。百分之十至二十的小朋友也有眼睛過敏的情況出現,視乎季節而定,秋冬出現的情況會較嚴重。

 

小朋友眼睛過敏時,普遍症狀都是眼睛紅、眼腫、經常揉眼、眼痕、流眼水,有時眼皮會出現腫脹情況,眼皮會出現類似濕疹的情況。一般來說,小朋友也會有皮膚濕疹、哮喘或鼻敏感等情況。

 

眼睛過敏的成因都會與遺傳有關係,另外天氣轉變,濕度及溫度這兩項也有關係。加上空氣污染、家居塵蟎及養寵物,也是一般較常見的原因

 

其實大部分眼睛敏感也不會影響視力,但有一小部分小朋友患有較嚴重的眼敏感,長時間也會敏感,並非季節性敏感,有些人的角膜可能會受損、起疤,嚴重的會引致視力受損。

 

至於,錐形角膜是角膜病變,角膜的弧度通常定了就不會改變,但有小部分人患錐形角膜,角膜弧度會不斷加深。長遠來說,即使患者戴眼鏡或隱形眼鏡,也無法把視力矯正,亦有可能要進行手術,或者治療才可以矯正視力。現時治療錐形角膜,我們會使用一種角膜膠原交聯的手術,可以穩定角膜的弧度,減慢角膜弧度變深的速度。

分類
家長園地

親子共讀成為壓力?

家長錦囊

親子閱讀資深工作者:菜姨姨

有沒有小朋友吵著要你說故事呢?而且要你說不停,你下班回家的時候,他拿著一大疊書,要你把書說完他才肯吃飯,或者要你說到兩個小時。這一個常見的問題,也在我的講座裡經常碰到,各位家長你們試想一下你和小朋友親子共讀,你最希望的是甚麼呢?

你一定是希望留著一個溫馨的回憶,因為他聽你講故事的時候,他特別乖,特別覺得有安全感。但是如果小朋友 反過來將聽故事變成你的壓力,他要你說很多的故事,甚至乎他不肯聽別人說,只想聽你說,好像一種獨佔你的私人時間,我想你要考慮一下怎樣幫自己解決這個問題。

 

我建議大家在親子共讀的關係裡,用15至20分鐘和小朋友好好分享一個故事,就算半個小時也可以。但你每一天都需要花上兩個小時,把一整本書說給他聽,他還是覺得不足夠,還是要你一直說下去,好像支配著你。如果是這樣,這不是共讀的關係了,是一個家教的關係了。我們要以身作則,要告訴小朋友:「我要有作息時間,今天故事時間是15分鐘,媽媽給你說兩本書,說完之後我們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或者在你玩或吃飯的時候,才去討論剛剛說的那個故事有甚麼信息也可以。」

 

但是你成為了一個收音機,一直好像錄音機給他講故事,都不是我們做親子共讀想見到的。所以各位家長要記住小朋友要你說故事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們不要因此害怕和小朋友說故事。我們應控制自己的時間,大約半小時內輕輕鬆鬆說完一個故事,然後和他一起吃飯或者去玩,再去討論這個故事。我相信小朋友在一個有質素的共讀關係裡,會更加喜愛閱讀,更加覺得閱讀能帶給他一個新的境界。






分類
家長園地

籌備報讀小一時的四大部署

家長錦囊

資料來源: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其實升小一真的要比較緊張和多花一點時間準備。問我的話我會建議PN開始就應該要「先分析,後部署」。但如何先分析呢?

 

其實很多家長都不太清楚香港有幾多種類型的學校,例如原來我們有傳統的政府派位學校、直資學校、私立學校和國際學校,究竟這幾種學校的分別是甚麼?他們的教學理念是甚麼?其實家長的經濟環境或他們期望的理想是入讀哪一類學校?

 

他們要先了解和分析,就會有一個目標。有了一個目標後,我們會進入下一步,真真正正地親自聽每一間學校的理念。為甚麼我們覺得PN開始就要準備呢?因為原來學校很多時候每年只會進行一次簡介會。這些簡介會很多時候會在同一時間舉行,如果我們在K2那年才去聽,但我們心儀有三間學校,都撞正在同一個星期六同一個時段舉行,家長就已經聽不到。

第二就是原來這些簡介會,會有很多人報名,但只有數百至一千個名額。而他們只是進行一天,那一天內原來有五千多人報名。當有五千多人報名時,可能你會抽不到,就沒有機會去聽,所以我們要準備前一至三年的時間,考慮學校的理念是否合適自己的小朋友。

 

如果我們已經在頭一兩年都聽得七七八八,聽過了自己心儀學校的簡介會。到了最後一年,我們就要找回自己最理想的一至三間再聽多次,因為近年香港的教學改變得很快,而且也很多。如果我們再聽多次,便有助肯定自己心儀的學校。

 

很多時候第一次去聽的可能是媽媽,第二次去聽的是爸爸,我們的家庭一定要一致,所以大家去聽理念是很重要的。如果大家都有機會理解到,就要進入第三個部署,家裡人坐下來商量究竟我們想小朋友未來擁有教育的方向是怎樣?

我們究竟想要很傳統的教學方法?還是想要很開心?現在有些學校叫Happy School,亦有很多家長以為Happy School,就等於可能未必有成效。

 

其實現在有兩大類的Happy School,有些Happy School只有開心,但到時候是追不到小一進度,有些Happy School開心之餘有成效,到時他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挑選自己心儀的學校。因為他入讀到心儀的學校還能追得上,所以家長要了解甚麼叫Happy School,他們的教學理念和成效如何。

當父母達成共識時,我們就要開始真真正正地,挑選一間最適合小朋友的學校。有很多時候父母會選擇最好的學校給小朋友,因為那間是最好的,但其實最好未必是最適合。我們身為父母其實要找一間最適合小朋友的學校,舉一個例子如果小朋友很好動,家長很多時候會覺得我是否要找一間比較傳統的,綁緊他,希望他坐定一點。如果他像「甩繩馬騮」是不行的。又或有些小朋友的英文不太好,我是否應該找一間英文小學給他讀呢?或是否應該找國際學校給他讀呢?

 

其實大家可以想想如果當那間學校由小一開始,他的學習能力根本未到達學校的主要要求,小朋友根本就不會想上學。如果一個小朋友不擅長英文,擅長中文,而他選了一間英文小學,小朋友根本聽不懂老師說甚麼,他對英文完全沒有興趣。即是我們叫那個小朋友根本不需要來上課,因為他不會學習到老師說的東西,英文一科可以拖垮整個學業及他整個學習興趣。

 

家長會問如何為之正確?我們用一個大塘小魚或小塘大魚來分析,如果我們讓一個小朋友讀一間學校,他在學習能力和成績方面都是在這間學校的中上等級。小朋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自信心會提升,他不會被比下去。但如果讀一間我們認為很好的學校或是名校,但小朋友的能力根本讀不了,可能會墊底,就會變成大塘的小魚。小朋友在學習過程中,往往都會很不開心,可能被人看輕。



 

所以我會建議家長首先如何選一間合適的學校,你要先理解學校的理念,看看學校小一後的程度,你的小朋友在這方面是否合適。在英文、中文、數學方面,是否有足夠能力掌握。如果你覺得都可以的,小朋友現在就正在做這樣事情,他完全應付得到這間就是合適你的學校。

分類
家長園地

日常生活用眼多 大人小朋友同做眼睛操

家長錦囊

資料來源:趙仕祥中醫師

 

現在的小朋友很多時候都會看電腦、電話或讀書也十分用神,這樣會很傷害眼睛,有一些穴位按摩能幫助小朋友舒緩眼睛。

 

第一個介紹的穴位是攢竹穴,在兩條眼眉的最前端,向下大約半吋的位置,大約是眼眶最角的位置。另一個穴位就叫睛明穴,在兩隻眼睛中間鼻樑位置的旁邊,就是兩隻眼的前端。第三個穴位是四白穴,在眼下面大約1吋左右,大約是兩隻手指位隔著的地方。它就在顴骨位前邊,我們摸的時候,在眼下的地方會有少許凹陷,這個就是四白穴。最後一個穴位是絲竹空穴位,在眼眉最端的位置。這四個穴位都可以幫助得到疏風清熱和明目。

 

我們知道穴位位置後,要怎樣按摩眼部呢?

 

首先第一個穴位,我們就會用攢竹穴。我們就會用四隻手指按住眼眉,然後用姆指按住攢竹穴。攢竹穴就在眼眉最前端的位置,然後在眼眶角的凹陷處。我們按住他,兩隻手指,互相正反方向轉64下。

 

第二個穴位就是睛明穴,在眼頭前面這個位置和鼻樑之間。我們將兩隻手指

輕輕捏著鼻樑,然後我們可以向下向上地慢慢按摩,同樣做64下。

第三個穴位是四白穴,在我們臉上顴骨內邊的這個平面,其實實際觸摸內裡面其實是一個凹陷位。我們用兩隻手指隔著鼻樑,便可以摸到這個穴位,輕輕按裡面,你會感覺到酸軟。按著之後,亦都可以轉64下。

 

第四個穴位便是絲竹空穴,我們可用兩隻姆指先按住兩邊的太陽穴,然後我們由攢竹穴開始,從上邊掃至絲竹空穴,然後再跟著在攢竹穴下邊、眼的下邊,掃至絲竹空穴,這樣為之1次,同樣做64下。

 

這樣按摩了這四個穴位後,可以消除眼睛疲勞外,還可以幫助眼睛的血氣循環,可以預防近視等眼疾。當我們做眼睛操時,記得是全程閉起雙眼,然後做完眼睛操後,還要閉起雙眼休息2至5分鐘。每一個穴位我們是大約按64下,為何要按64下?因為在中醫角度八八六十四,我們稱為是八八之首。

分類
家長園地

玩玩具都唔專心,以後學習會更難專心嗎?

家長錦囊

資料來源: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饒方莉

 

有些多家長會發現小朋友4至5歲時,經常玩玩具很不專心譬如玩一樣玩具2分鐘都未夠,就去玩另一樣玩具,然後令到全屋玩具也拿了出來,但又不收拾。家長就會擔心小朋友現在都這樣不專心,那以後考試或讀書的時候怎麼辨呢?

 

原來當小朋友的腦部發展未成熟 ,所以他們的專注力會差一點。研究發現靜觀(Mindfulness )可以幫助小朋友提升專注力,特別是訓練他們的前額葉,助他們提升有關功能,令他們專心的情況可以有改善。

 

有一些靜觀的小遊戲 給大家作為參考,譬如家長可以用一些APP有一些圖示提醒,小朋友可以跟著這些APP,譬如可能有一個皮球,吸氣皮球便會變大,呼氣皮球便會變小。這樣跟著呼吸,訓練孩子專心的能力。然後中間我們加入一個叫作「木頭公仔不許動」的練習,相信很多家長小時候都玩過,但是他不可以動,他要安定坐下來然後便給他看著一個APP,亦有一個時間可以給他看到,究竟可以安定坐下多少分鐘呢?

然後如果小朋友做到的時候可以加入多一項,就是聲音騷擾。譬如可以是一些簡單的聲音,是一些平靜的音樂。如果小朋友再做到,再加入一些難度高一點的,例如卡通片或任何小朋友喜愛的東西,看看他可否在一些騷擾性的環境內安定專注在那個App和自己的呼吸上,來訓練他們的專注力。

 

第二我們可以嘗試設立一些的規則和視覺的提醒,即是和小朋友說你有一個規則,就是玩遊戲、玩玩具,你要玩完一樣,才開始玩另一樣,而你玩每一樣至少要玩5至10分鐘,你才可轉換玩另一樣玩具。我們可以有一些圖片讓小朋友看到一個玩具,之後收拾一個玩具,接著去玩另一個玩具。然後中間可以寫住有5至10分鐘玩一個玩具。

第三個方法就是一個行為後果如果小朋友能夠專心時,家長可以予以鼓勵告訴給他:「你做得很好啊,因為你很專心!」又或告訴他:「我很欣賞你那份心機,因為你可以安定坐著玩一個玩具,其實你可以在玩玩具中享受更多。」如果小朋友做不到的時候,我們可以給他一個後果,譬如可能和他說:「你玩完一樣,又跳去玩二樣,又跳去玩第三樣。這樣即是你遵守不了規則,那現在我們要暫停一會。」譬如可能有5分鐘的暫停時間,暫時不玩任何玩具,可能又用App幫助他安定坐下來,直至他覺得自己可以專心玩一個遊戲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繼續玩遊戲了。

 

第四個方法是我們叫作「星星專注力獎勵計劃」譬如給孩子一個計時器

給他一個時鐘或漏斗,然後小朋友會看著時間做一項他專心的活動,譬如1分鐘、2分鐘,家長可以和小朋友討論,我們就會給孩子一粒星星,放在錢箱裡儲起來。小朋友可以看到自己可以專心多少分鐘,然後這些星星會愈儲愈多,亦都協助孩子令自己更專心。

分類
家長園地

快速令小朋友冷靜的方法

家長錦囊

 

資料來源:兒童行為治療師葉偉麟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看到小朋友有一些負面的情緒,例如生氣、發脾氣或是很不開心的時候,我們也很想快點息事寧人「你不要這麼生氣吧!」,或會責備他,有時候甚至會喝罵他:「你立即給我閉嘴!」,或「一!二!三!」命令。亦有一些家長會說說道理:「我們做人不應該這樣的,應該冷靜一點」,但這些方法也不是太有效,為甚麼會這樣呢?

 

原來這跟我們的腦部結構有密切關係,如果我們認識了腦部結構,對我們管教孩子是很有幫助的。我們只要認識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稱為杏仁核(Amygdala) 。杏仁核有兩顆,在我們後腦。當我們受到驚嚇、威脅的時候,它會發出一些訊號,讓我們可以攻擊或是逃避的,杏仁核具有反射作用。



 

另一個部分稱為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便是讓我們有沒有彈性,即是有沒有同理心。但是杏仁核和前額葉皮質,這兩個部分是不能夠同時運作的。小朋友的前額葉皮質發展要從兩歲至二十多歲才完全成形的,才可以聽明白你說的道理,可以想到你在想甚麼、你的感受。

 

因此小朋友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被那兩顆杏仁核控制,所以你看到很多小朋友經常有很多情緒、經常這麼容易暴燥和容易發脾氣。

我們如何讓杏仁核停止運作呢?這一件事情很重要的。我們讓杏仁核停止運作的方法便是幫助小朋友說出他們的情緒,特別是當小朋友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作為家長要幫他們說出來,譬如你說我看到你很不開心、我看到你很失望、很傷心,因為當你說出和形容了他的感受,他的前額葉皮質便會輸送安撫的信息到他的杏仁核 ,讓杏仁核立即停止運作。

 

千萬別倒轉!看到他有情緒,說出家長你自己的個人感受:「我真的很生氣!」、「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或「我覺得很生氣!」你這樣只會

刺激小朋友的杏仁核,令他們更反抗。所以我們在管教小朋友的第一步,不是管他或教他,而是先連繫他的情緒,再重新調整。

分類
家長園地

電子奶嘴是有質素的玩具嗎?

家長錦囊

撰文:言語治療師李詠茵

 

現今科技發達,物質豐富,相信大家也不難看到平板電腦被當作為幼童的「電子奶嘴」。無論在任何場合中,只要家長拿出「電子奶嘴」,播放youtube影片,小孩子都能乖乖坐定,大人也能專心辦事。既然平板電腦與智能手機又能安定幼童,又能提供益智遊戲及影片給予幼童學習,那即是說它們都是有質素的玩具嗎?

 

要挑選「有質素的玩具」,重點在於幼童是否能夠真正從中學習。的確,學習影片與互動遊戲能提供的學前幼童需要學習的認知概念,但我們也要留意,究竟學前幼童是怎樣學習語言呢?

 

最近有外國研究探討,家長與幼童的相處模式對於一年後(即是 3歲)的語言發展的影響。研究發現,家長與幼童相處時有否有「連繫性」(connectedness) ,最影響幼童日後的語言發展,包括雙方有否同樣地輪流參與在同一活動中。另外,幼兒學習動詞(verbs),如「我食飯」的「食」,「媽媽飲水」的「飲」,或「我地去街街」的「去」,能直接影響其日後的語言發展(從以上的三句例子,我們明白要能夠組織完整句子,幼兒需認識一定數量的動詞)。

 

把握日常生活機會 用活動教導動詞

 

因此,試想像平板電腦與智能電話能夠做到所提及的「連繫性」嗎?筆者只能說,從我日常觀察所見,幼童在使用平板電腦與智能電話都是獨個兒的,反而當父母想要介入的時候,他們的表現還滿抗拒呢!除此之外,幼童大多時候從影片中學習的,也不外乎是英文字母、英文數數字、兒歌、卡通人物名字,或是一些卡通人物特定的對白。那麼動詞呢?動詞在影片中往往會很容易被忽略,是因為幼兒要學習動詞,還不如實實在在地邊做邊學習!例如教導幼童「刷牙」這個動作,我們也不就是會邊唱兒歌「向上刷,向下刷」,反覆地強調「刷」這個動作,邊拿著牙刷與他們一同刷牙嗎?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在洗澡、煮飯、玩玩具或者到公園玩耍,家長其實也可以把握機會以活動教學形式,教導幼童不同情景中會用到的相關動詞。

 

另外也有研究指出,當父母與幼兒進行遊戲和閱讀時,其互動的質素,包括成人向幼兒輸出的詞彙以及幼兒自發的「BB話」,相對於使用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時高。而學者一般認為,幼童語言學習主要發生在與人互動中。因此,若幼童因過分使用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而減少了與家人的互動,結果可能是不利於其語言發展。

 

所以,何謂是「有質素的玩具」呢? 無論是選擇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又或是一般的布娃娃、拼圖和玩具車等,最重要還是要留意以下事項:

 

  1. 能否促進親子間的互動交流? 
  2. 會否因此而取代了原來的親子間互動機會?



然後,在親子互動交流中,父母可以使用一些溝通技巧以豐富幼童的語言環境,而這些技巧也在早前《溝通四式》一文中有提及到。玩具,其實也只不過是一種工具。而我們就是希望能透過玩具,加上有質素的互動,促進幼童的語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