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家長園地

火爆型的父母

家長錦囊

撰文: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吳綺琴 

遇上火爆型的父母,孩子容易會變得畏縮寡言沒有自信;但亦有孩子會學了父母用惡型惡相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當然這兩種模式都不利於孩子的性格發展父母能改善火爆的性格嗎?

性格傾向生活壓力

人的性情實在有先天的部分叫我們不能忽視與孩子的不同特質一樣有些父母的脾性就是較敏感反應又急又快而適應能力不太高這類型的父母在進入了生兒育女的階段時 往往亦是在事業發展上衝刺的時間因為他們的適應能力不高他們很容易因環境的變化工作的需求為自己在事業上的升遷在適應上產生很多焦慮,要花很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應付 在家裡孩子的種種不同性情各樣成長的需要本身就給了父母很多挑戰所以性子急而適應能力不高的父母很容易按捺不住便發大火以宣洩不安的情緒,及嘗試以此控制局面,令環境回復原狀,減低自己的焦慮。

原生家庭的創傷

有些父母本身的性情並不急躁,但若在他們的成長中經歷很多被忽略、辱罵,令自尊及人格受貶損,這些父母很容易將孩子不聽話,扭計,發脾氣等行為,視為對自己的否定,觸及自己在成長中的創傷,而變得情緒不穩,動輒大發脾氣。父母往往分不清楚此刻的火,原來有很大部分是來自過往的傷害而產生的過敏狀態,只將發火的因由歸咎於孩子的行為,以致對孩子產生不合比例的情緒反應,及過度懲罰孩子。

與配偶不和

性情急躁的父母在夫婦的衝突中較難冷靜下來處理矛盾及差異,令夫婦關係緊張,家庭氣氛不和。有時他們用一些快速卻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暫緩了衝突後將問題棄之一角不了了之。當夫婦間的怨憤日積月累,無法釋懷在孩子犯錯時父母會將種種負面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傷害孩子的説話衝口而出,造成更複雜的家庭問題。

父母需要自我觀察

若父母承認自己的火爆脾氣正在摧毀著家庭的和諧及阻礙著孩子的性格發展,那麼父母要做的不是其他,而是要將注意力聚焦到自己身上,仔細地觀察自己在情緒、思想和行為上的過程及變化,就好像拿自己的眼睛出來看著自己一樣。他們要問自己這些問題:「究竟我在想些什麼?」「我為何如此說話,如此反應?」「這件事觸動了我什麼神經?」「我生氣是因為現在發生的事嗎?或還有其他原因?」「我在借題發揮、宣洩情緒嗎?」

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較安全宣洩情緒的地方但脾氣過於火爆的父母 實在要學習好好控制情緒若他們能自我觀照用心去察看自己當不難發覺自己反應太急說話太重,分辨不出過去與現在的感受、生氣的對象是孩子或其他人。如果在當下能夠區分這種種,就是改變的開始了!

分類
家長園地

拖字訣 培育子女耐性

家長錦囊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香港是一個物質豐盛的社會,但由於資源過於豐富,當子女在生活上有所需求時,父母就會火速地給予他們充足的供應,讓他們有著持續的滿足。但是,家長太快滿足子女的需要,會對他們有產生不良的影響,未能鍛鍊他們的忍耐的能力,久而久之耐性也會變得有限。

 

活用生活情緒 培育子女耐性

把享樂或生活上的需要推遲,是培養情緒智商(EQ)的重要環節。假如父母習慣很快就滿足子女的需要,但卻埋怨子女的耐性差,其實這種評論對於子女並不公平,因為他們的耐性只是未經培育而已。

 

究竟怎樣才能把子女的需要推遲呢?要訓練子女的情緒智能,秘訣就是「不用反籐條,也不用蝦條」,即既不需要使用體罰,也不常使用獎品,而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經歷和體驗去磨練出來,培養出孩子的耐性、等候的能力等等。家長可嘗試參考以下的例子:

 

例一:當父母與子女上茶樓的時候,不需要讓子女喜歡吃甚麼,便立即吃甚麼。父母可要求子女吃完一籠點心時,再等 5 分鐘後才吃第二種點心;又或者是每次當子女想吃一籠點心前,要先等父母吃了一部分才可以吃。如是者,父母與子女輪流吃點心。

 

例二:當子女要求父母買玩具時,父母不必即時買給子女,可向他解釋留待幾小時、幾天或一星期後才購買,要求子女耐心等待。

例三:當子女從街上回到家中時,不要讓他們隨心所欲地立即開電視,必須要求他先把鞋襪放好,喝一杯清水,坐在沙發上等 3 分鐘後,才可以開電視。

 

例四:當子女與父母出門時,不要讓他們立即衝去按升降機的按鈕,父母可要求他等待父母一同出門,一同步行到升降機前,才可按掣。

 

父母要堅持和有信用 鍛鍊子女智能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父母必須好好利用生活細節上的「拖字訣」,使用拖字訣並不代表否定或拒絕子女的需要,而是不即時給予滿足而已。父母要注意的是,當使用這些拖字訣時,必須言出必行,無論子女撒嬌也好、發脾氣也好、哭也好、大叫也好,都要堅持著「拖」的原則;另外,父母也要注意要「有口齒」,答應了子女的事就必須要做。

 

另外,當子女提出要求時,父母可要求子女解釋理由,不但可以訓練子女的情緒智商(EQ),更可訓練他們的智能(IQ)。只要在子女的生活細節上多下一點功夫,就能夠有效地幫助子女鍛鍊情緒智能,各位父母不妨一試吧!

可是,這樣做似乎不僅浪費大量金錢和時間,那些原本聰慧的孩子,更容易在衆多的教育方向中迷失了靈氣,他們的天賦被延誤甚至抹煞。他們被動地從一個輔導班轉到另一個特長班,學習他們並不喜愛也不擅長的東西。

 

童年,對於孩子再也不是快樂和美好的記憶,而是壓力與煩惱,最可悲的是,他們長大以後,更多的是對父母的抱怨。

 

有更好的方法去了解孩子的天賦、個性及特質,從而能夠因材施教,有方向地培育嗎?

分類
家長園地

除了成績好、進好學校,孩子還需要甚麼?

家長錦囊

撰文:Steps Education 課程發展總監梁嘉敏小姐 

 

許多家長都會問全人教育是甚麼?如果從中國人幾千年源遠流長的智慧來說,便是培育孩子的「德、智、體、群、美」;從心理學家的角度來說便是培養孩子的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從教育的角度來說,便是除了知識上的追求外,我們也得培養孩子的價值觀、態度、對藝術和文化的修為、待人處事、解決困難和思考能力等。再簡單一點,從凡夫俗子的角度來說,全人教育便是讓小朋友「瓣瓣掂」,成績好、朋友多、思想正面,音樂運動美術樣樣皆能,您想子女得到全人發展嗎? 

 

多元智能分七類 先天後天培育各佔半

 

今天先介紹坊間常說的多元智能,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全人教育。「多元智能」理論由美國哈佛大學卡納德教授於 1983 年所提出,他發現智能至少可分為七種,分別是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肢體運動智能、人際溝通智能及個人內省智能。 

談到「智能」,家長會聯想到天才或者是天賦的才能。究竟智能是天生的,還是經後天培育呢?其實一個人的智能,天生佔一部分,後天也佔一部分,每個孩子天生的智能都有一個範圍,譬如說IQ100-120,哪麼無論您做甚麼,給他多少刺激,他的IQ都不可能高於120,他怎麼也不可能如愛因斯坦般聰明。哪麼,我們還需要培養孩子的多元智能嗎?當然要吧!因為孩子的IQ停留在100,還是發揮到120,便要靠後天的栽培了! 

 

每項智能同樣重要

 

那該怎樣培育呢?做練習?上課?出外見識?做運動聽音樂?其實各種不同的智能都有不同的栽培方法。學者之所以提出多元智能,是要提醒大家,當父母都想孩子成績好,對孩子的學科,例如中英數加以栽培的時候,千萬別忘了其他的智能對孩子同樣重要,尤其是人際溝通技能及個人內省智能。要是缺乏其中一項,孩子又怎樣在社會上生存呢?因此當我們為孩子挑選課程時,千萬別只選學科班、語言班或認字班,我們應該停一停、想一想,除了成績以外,孩子在哪個範疇還有不足的地方?孩子與人的溝通能力怎樣?分析能力怎樣?個人內省能力怎樣?如果孩子的溝通能力不好,家長是否應該挑選一些讓孩子與人有足夠空間溝通的課程如戲劇班,讓他多一點表達自己呢? 

 

記得筆者今天所講「多元智能」背後的意義,停一停、想一想,孩子學術以外其他方面的發展吧!

分類
家長園地

我的小朋友每日有吃蔬果,但排便仍然很辛苦,怎麼辦?

家長錦囊

撰文:註冊公共衛生營養學家(英國)營養師吳珮瑜

 

相信很多父母都曾遇到小朋友排便困難的問題。當此問題出現時,父母通常會增加小朋友飲食中的纖維量,而效果就因人而異,當中要留意甚麼呢?

 

何謂適量纖維?

 

很多人都知道,多吃含高纖維素的食物如全穀類、堅果、豆類、水果(如西梅、無花果、奇異果、香蕉、蘋果、梨等)及瓜菜(如茄子、燈籠椒、金針菜、莧菜、西蘭花、椰菜、芥菜、菠菜、芥蘭、雪耳、菇類等)都可刺激腸道蠕動。原來纖維素吸收水分後,會像海綿般變軟發大,刺激便意。足夠的纖維素亦有助促進腸道益菌的生長,可改善便秘。值得注意的是,要增加飲食中的纖維含量,要循序漸進,每隔數天慢慢增加,否則身體未能適應,反而會令大便更乾硬。

 

兒童每天所需的膳食纖維量,是他的年齡加 5 克。例如:一位 4 歲的兒童,每天膳食纖維攝取量為 4+5=9 克左右。要攝取足夠的纖維素,2 至 5 歲的小朋友每天需要最少 1.5 份蔬菜類(1 份 = 1/2 碗熟菜)及最少 1 份水果類 (1 份 = 1 個中型水果,如橙或蘋果)。

 

水分真的足夠嗎?

經常有父母聲稱,小朋友已經喝很多水,但排便情況仍不理想。細問下,發現原來一天只喝 500 至 600 毫升左右,水分實在不足夠。家長要知道,纖維素與水分是合作伙伴,要有足夠水分讓纖維素吸收,才可漲大變軟,刺激腸道蠕動。若只有足夠纖維素而水分不足,反而會使大便乾硬,更難排便。其實2至5 歲的小朋友每天需要  4 至 5  杯流質飲料,即約 1000 至 1250 毫升,而當中最好至少一半以上是清水。若天氣炎熱或乾燥、出汗多、運動量多、飲食中纖維量增加等則需要飲用更多水分。

 

此外,每天適量運動亦有助刺激腸道蠕動,幫助排便而養成定時如厠的習慣亦有助可改善便秘。

 

食物纖維含量表(資料來源:衛生署)

食物

膳食纖維含量 (克)

五 穀 類

 

白 飯 1 碗

0.8

糙 米 飯 1 碗

4.5

全 麥 麵 包 1 片

3.4

燕 麥 片 (乾) 1/3 碗

2.7

  

水 果 / 果 乾 類 

 

蘋 果 , 連 皮 , 1 個 ( 中 型 )

4.4

橙 1 個 ( 中 型 )

3.1

香 蕉 ( 1隻 )

3.1

西 梅 乾 , 去 核,3 粒

2.0

提 子 乾 , 去 籽 , 小 盒

1.5

杏 脯 乾 , 去 核 , 5個

2.6

  

蔬 菜 類 

 

西 蘭 花 , 熟 , 1/2 碗

2.6

芥 蘭 , 熟 , 1/2 碗

1.3

生 菜 , 生 , 1 碗

0.9

番 茄 , 生,1 個 ( 中 型 )

1.5

粟 米 粒 , 熟 , 1/2 碗

2.0

青 豆 , 熟 , 1/2 碗

4.4

番 薯 , 熟 , 去 皮 1 個 ( 中 型 )

3.8

  

乾 豆 類 

 

眉 豆 , 熟 , 1/2 碗

5.6

黃 豆 , 熟 , 1/2 碗

5.2

紅 豆 , 熟, 1/2 碗

8.4

綠 豆 , 熟 , 1/2 碗

7.7

1 碗 = 240 毫 升

 

註:每人的健康情況都有不同,各位宜向營養師查詢有關個別的飲食計劃及注意事項。

分類
家長園地

如何發掘天賦潛能?

家長錦囊

撰文:geneDecode基因教育專業團隊

 

天賦潛能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是成長之前就已具備的遺傳特性。從出生起,每個孩子都具備各自與眾不同的天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情商、智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等,都是邁向成功的必要條件。而在這些條件中,每個孩子的天賦都不盡相同。在孩子純真的雙眸中,我們能夠發現他們與生俱來的天賦嗎?我們確定能捕捉這些天賦,為孩子指引一條適合他們的成長之路嗎?

 

以下是一個媽媽的經歷:

「Amy今年4 歲,她日漸長大,也對身邊愈來愈多的事物充滿了好奇。Amy的父親發現,她2 歲時似乎對塗鴉表現出特別的興趣。我隨便給她一點顏料,她能用畫筆、調色筆或手指,甚至是裝番茄醬的瓶子來畫畫。誰也不知道她在畫甚麼,也許只有她自己知道。我和Amy的父親都認為該讓她自由的成長。我發現她好像很喜歡畫東西,如果她真的很擅長在這方面,我想我們肯定會好好培養她。」

 

Amy的父母是明智的,每個孩子在不同的領域都潛藏著不盡相同的天賦,當孩子的天賦被找到後,若能得到家長和老師們的培養與關注,將會在把握成功的方向上少走冤枉路。然而最重要是孩子從小獲得成功感,長大成為快樂自信的人。

 

科學研究證實,人類在嬰幼兒成長期,是大腦發展最快和最敏感的時期,同時也是對孩子進行天賦開發的最佳時期。天賦的培養是有時間性的,科學家把這種錯過了就無法彌補的階段稱為「天賦時效窗」。

只有在最重要和最適當的時刻,進行恰當的教育與培養,天賦潛能才能發展成真正的能力。錯過這些發展的關鍵時刻,孩子天賦相對就會減弱,天賦潛能就可能變得不再突出。以下是一些關鍵時刻作為參考:

 

天賦發展的關鍵時刻

 

記憶力:12 個月至12 歲

情商:2 個月到 22 歲

智商:初生到 13 歲

音樂:2 個月至 5 歲

繪畫:初生到 15 歲

運動:初生到 12 歲

 

「Amy 長大後是否能成為畫家,我並不能夠確認,我們也只是在觀察。可以說,完全憑感覺。天賦這東西很難說,或許她有其他方面的天賦,也可能有時候表現得不明顯,那我們就很難發現。我們只能盡力而為,盡量多角度的去觀察她。」

 

這並不是Amy母親一個人的煩惱。望子成龍是所有父母的夢想,但如何準確發掘孩子的天賦,就是關鍵所在。

 

眾多的父母們都在嘗試,希望在孩子的行為中發現蛛絲馬跡,希望尋找到能夠早期發現孩子天賦的各種手段。那些似乎已經找到方法的父母們,根據自己的判斷和意願,將孩子送到各種特長班和少年班學習各種技能,希望有一天,他們能夠成為這方面的專才。為了這一目標,家長們不遺餘力地投入巨大的財力和時間。

可是,這樣做似乎不僅浪費大量金錢和時間,那些原本聰慧的孩子,更容易在衆多的教育方向中迷失了靈氣,他們的天賦被延誤甚至抹煞。他們被動地從一個輔導班轉到另一個特長班,學習他們並不喜愛也不擅長的東西。

 

童年,對於孩子再也不是快樂和美好的記憶,而是壓力與煩惱,最可悲的是,他們長大以後,更多的是對父母的抱怨。

 

有更好的方法去了解孩子的天賦、個性及特質,從而能夠因材施教,有方向地培育嗎?

分類
家長園地

如何減低獎勵的副作用?

家長錦囊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有些家長對獎勵有以下的想法︰「原意是想讚賞孩子的良好表現,但現在獎品卻好像變成賄賂。」、「他變得功利,會以獎品之大小來計算自己努力的程度。」、「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孩子變得貪得無厭,曾經吸引他的獎品也缺乏原來的效果了,要提供更豐富的獎品,他才願意付出努力。」

 

其實,成人身處的商業社會,老闆亦會以獎品、獎金的方式表揚員工傑出的工作表現,鼓舞員工士氣。不少幼兒教學專家亦提出獎賞制度,以孩子喜歡的食物、玩具等,訓練並培養他們建立良好行為的習慣。獎勵已經成為我們慣常採用的方式,但是,家長的擔憂也並非空穴來風。究竟怎樣才能減低獎賞的副作用呢?

 

減低獎賞副作用的方法主要有兩大方向。其一是家長可改變獎品的種類,同時切忌以獎金鼓勵孩子,否則會讓孩子以金錢掛帥,事事以物質主義為大前題。家長給予的獎品可由一次性享用的如食物,慢慢轉變為可長期享用的禮物,例如具娛樂性的玩具、學術性的文具等,及至後來則可以心靈上獎賞,如家長給予獎狀、掌聲等較非物質的鼓勵。

 

其二,家長可根據以下三種準則慢慢減少給予獎勵的比例︰

 

1. 提升孩子完成家長預期行為的數量,才給予獎勵。

例:若家長期望孩子玩完玩具後把玩具收拾到玩具箱中,起初家長可能要給予貼紙鼓勵,孩子才願意收拾玩具;其後,孩子應自行將玩具放在玩具箱數次,家長才給予貼紙獎勵。

 

2. 根據孩子表現提升要求的標準,孩子完成較高難度的行為後,才給予獎勵。

 

例:最初只要求孩子把所有玩具放進箱中,便能給予貼紙鼓勵。然後可提升要求,孩子需把所有玩具放進箱中,並認真整理玩具,擺放妥當才能得到貼紙。

 

3. 當孩子心情輕鬆愉快或提出請求時,家長可在不提供獎品的前提下,向孩子提出要求。

 

例:孩子要求觀看自己喜愛的電視節目,家長提出孩子需把玩具收拾到玩具箱中,才讓他觀看電視。

 

透過這兩大原則,家長便能有計劃地淡化外在物質獎賞的功用,讓孩子內化完成良好行為背後的動力,漸漸減少對外在鼓勵的依賴,並使他們因內在獲得成功感作為他們學習動機的主要來源。



分類
家長園地

孩子有吸吮手指的習慣該怎麼辦?

家長錦囊

撰文:幼兒教育專家陳陳淑安老師

 

根據李維大偉 (David Levy) 博士的研究,在 10 分鐘內就把一瓶牛奶吃完的孩子(可能因為瓶頭孔較大),比在 20 分鐘內吃完整瓶奶的孩子,容易有吸吮指頭的行為。李博士又曾試驗用滴筒餵小狗,使牠們在吃奶的時候沒有機會吸吮,結果牠們的反應,是彼此吸吮自己或別的小狗的皮,有些吸吮得十分厲害,連皮都脫掉。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嬰兒最初數月吸吮指頭的行為,是因為得不到吸吮的滿足所致,是一種需要,並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是壞行為。

 

餵哺母乳 增進親子感情

 

母親能親自哺乳,嬰兒是最幸福的,因為嬰兒不但得到適當的營養,與母親肌膚接觸得到溫暖安全感,而且由於吸吮著柔軟的乳頭,除了得到溫飽外,還享受著母子心靈上的溝通,這種深厚的愛,骨肉的親情與吃著冷冰冰的奶瓶,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何況嬰兒在吸吮得到無上的滿足感。

但是,母親大多外出工作,加上種種原因,不得不用奶瓶餵孩子時,應特別注意餵奶的次數和所費的時間。母親應平心靜氣地讓孩子慢慢吃,特別注意奶嘴洞眼的大小,孩子得到吸吮的滿足,才不致容易發生吸吮手指的習慣,嬰兒喜歡吮手指起自無意識的,他的小指在挪動著,無意地放進嘴裡,感到愉快滿足而吸吮起來。

 

發洩心理緊張

 

可是到了4、5 歲時仍不斷吸吮指頭,那意義就不同了,這可能是一種心理緊張的發洩。例如:因父母不和,使孩子感到焦慮;因為有了一個新的弟妹,怕失去了父母親的愛;因為父母太忙,無瑕照顧他們而感到孤寂,沒有家庭的溫暖;又或者因為孩子太早被送往幼稚園,得不到適當的照顧而缺乏安全感。這些導致孩子焦慮、不安、緊張、惶恐都是心理緊張的成因。

 

孩子與成人一樣,心理緊張時需要發洩,這本是很自然的現象,成人為減輕心理緊張,往往用抽煙來鬆弛自己。孩子會用吮手指,或搖晃來發洩情緒緊張。在這情況下,為人父母者,除了要注意改善對孩子的態度外,應額外有耐心,應保持平和、慈祥的心態,使孩子感到放鬆沒壓力,反之父母表現擔憂、緊張甚或急於糾正而責罵,綁手指、塗苦藥等,只會弄巧反拙,增加孩子的不安,自己想改掉又不能自制,變成惡性循環,延長了吸吮手指的習慣。



預防和糾正的方法

 

1.盡量用母乳餵哺,這是最自然、最適合嬰兒的哺乳方法,養成吸吮手指習慣的機會亦較少。

 

2.家長用奶樽餵奶時,應特別注意餵奶的時間,能保持 15 至 20 分鐘是比較理想的。

 

3.用玩具和洋娃娃等,與孩子多做手指的活動,以便轉移孩子吸吮的習慣。

 

4.多接近孩子,一起玩耍、說故事和唱兒歌等,使孩子不致感到寂寞和無聊而吸吮手指。

 

5.孩子吸吮得厲害時,父母仍應有耐性,保持安祥和不緊張的態度,有時不理會和不提點孩子,吸吮手指的現象反而自然地消失。

 

6.如果孩子在 6 歲前已有吸吮手指習慣多年,自然會逐漸消失,尤其是當孩子白天不再吮手指,只有睡覺時才吮,這就表示已是尾聲了。父母應耐心等待,急於糾正是不生效的。特別是當孩子上幼稚園後,往往因不願在其他朋輩面前吸吮手指,又或者在學校忙於其他活動,吸吮手指的習慣會無形消失。

 

7.吸吮後的手指會有難聞的氣味,如果 5 至 6 歲的孩子仍有吸吮習慣,可試試讓他嗅嗅難聞的氣味,可能因而糾正不良習慣。

分類
家長園地

除了成績好、進好學校,孩子還需要甚麼?

家長錦囊

撰文:梁嘉敏小姐(Car Car老師)

 

許多家長都會問全人教育是甚麼?如果從中國人幾千年源遠流長的智慧來說,便是培育孩子的「德、智、體、群、美」;從心理學家的角度來說便是培養孩子的多元智能 (Multiple Intelligence);從教育的角度來說,便是除了知識上的追求外,我們也得培養孩子的價值觀、態度、對藝術和文化的修為、待人處事、解決困難和思考能力等。再簡單一點,從凡夫俗子的角度來說,全人教育便是讓小朋友「瓣瓣掂」,成績好、朋友多、思想正面,音樂運動美術樣樣皆能,您想子女得到全人發展嗎? 

 

多元智能分七類 先天後天培育各佔半

 

坊間常說多元智能,我們先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全人教育。「多元智能」理論由美國哈佛大學卡納德教授於 1983 年所提出,他發現智能至少可分為七種,分別是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肢體運動智能、人際溝通智能及個人內省智能。 

 

談到「智能」,家長會聯想到天才或者是天賦的才能。究竟智能是天生的,還是經後天培育呢?其實一個人的智能,天生佔一部分,後天也佔一部分,每個孩子天生的智能都有一個範圍,譬如說IQ100-120,哪麼無論您做甚麼,給他多少刺激,他的IQ都不可能高於120,他怎麼也不可能如愛因斯坦般聰明。哪麼,我們還需要培養孩子的多元智能嗎?當然要吧!因為孩子的IQ停留在100,還是發揮到120,便要靠後天的栽培了!

每項智能同樣重要

 

那該怎樣培育呢?做練習?上課?出外見識?做運動聽音樂?其實各種不同的智能都有不同的栽培方法。學者之所以提出多元智能,是要提醒大家,當父母都想孩子成績好,對孩子的學科,例如中英數加以栽培的時候,千萬別忘了其他的智能對孩子同樣重要,尤其是人際溝通技能及個人內省智能。要是缺乏其中一項,孩子又怎樣在社會上生存呢?因此當我們為孩子挑選課程時,千萬別只選學科班、語言班或認字班,我們應該停一停、想一想,除了成績以外,孩子在哪個範疇還有不足的地方?孩子與人的溝通能力怎樣?分析能力怎樣?個人內省能力怎樣?如果孩子的溝通能力不好,家長是否應該挑選一些讓孩子與人有足夠空間溝通的課程如戲劇班,讓他多一點表達自己呢? 

 

記得筆者所講「多元智能」背後的意義,停一停、想一想,孩子學術以外其他方面的發展吧!

分類
家長園地

為甚麼孩子做出挑戰家長的行為?

家長錦囊

撰文: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

   心理諮詢師程衛強先生

 

「孩子故意做出挑戰你底線的行為嗎?」

「孩子的行為跟你的意願完全相反嗎?」

「孩子怎樣罰都不怕,還好像愈罰愈『曳』!」

 

這些都是你的寫照嗎?很多時候,父母們都會為孩子的行為而操心不已,但其實孩子行為的背後,可能有著不同的情緒,例如孩子可能因為爭寵而故意作出反叛行為,又或因為想得到父母的關注,而作出不當行為,如果這樣的話,可能會「愈罰愈不聽話」!

 

美國著名的情緒心理學家Plutchik指出,我們有 8種基本情緒 (Plutchik, 1993),包括接納、預期、厭惡、憤怒、悲傷、恐懼、快樂及驚訝,這些情緒會按「情緒鏈 (Emotion Chain)」表現出來,包括:(一)刺激、(二)想法、(三)情緒、(四)行為和(五)效果。

 

舉例說,哥哥見到媽媽在照顧年幼的妹妹(刺激),不禁想到媽媽可能只愛妹妹而不再理會自己了(想法),因此出現悲傷和憤怒等情緒(情緒),於是便故意搗蛋(行為),結果媽媽放下妹妹在嬰兒床,然後「處理」哥哥(效果)。在哥哥的眼中,媽媽總算放下了妹妹,因此,該行為達到效果。

年幼的孩子未必能透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父母要了解其背後的原因,可能有點困難。其實,我們可以透過安撫孩子的情緒,並留意有關行為發生的模式,便可以改善其行為。

 

舉例說,哥哥每逢看到媽媽照顧妹妹就會出現不當行為,這可以推測得到哥哥是希望得到媽媽的愛。因此,媽媽可以平衡一下與哥哥及妹妹的獨處時間,讓哥哥感受到媽媽也是愛他的,也可以邀請他一起去照顧妹妹。如果被忽略時就會有不當行為,這可能是引起父母關注的一個技倆,父母可以在不當行為未出現時就給予關注,但當不當行為出現時,就以故意忽略的技巧回應,以讓孩子明白,不當行為並不能引起關注。

 

只要知道孩子的行為原因,對改善不當行為有莫大的幫助。想知道更多有關資訊,可與我們聯絡。

 

分類
家長園地

管教孩子的方法

家長錦囊

撰文:幼兒教育專家陳陳淑安老師

 

家長經常都想知道會否有一套有效的管教孩子方法?筆者結集自己的經驗,與各位父母分享實用的管教方法,希望能助父母管教不同性格的孩子。

 

一)轉移注意法

 

幼兒易受外來事物影響注意力。當他哭個不停或堅持要某種東西不願放手時,與其互相爭執,不如試用轉移注意的方法「聽聽,是否有人敲門?」例如︰幼兒哭著不停,可試試指著天空說︰「看,一隻大飛機正向著我們飛來。」又例如孩子在玩具店堅持要買東西不肯走,與其互相拉扯,不如說︰「看看,那邊有些玩具更新奇」,他的注意力被分散了而不再堅持。

 

二)疏導的方法

 

用大禹治水的方法。與其堵塞截止,不如疏導開通。例如精力充沛的飛子,與其勉強讓他靜坐溫習功課,不如讓他出外踢踢球、騎騎單車,或出外走走,再回家靜坐做功課。例如孩子喜歡拿筆亂塗,不如直接給他紙張讓他在紙上繪畫,以滿足他塗畫的興趣,比責備禁止的方法好。

三)發洩的方法

 

孩子喜歡動手打人,讓他鎚釘、拍皮球、或用力搓膠泥,發洩他的精力;碰到很喜歡說話的孩子,則教他唱歌、唸兒歌,或帶他到郊外、球場,讓他大叫大跳,釋放他的情緒。孩子的活動應多變化,人的成長是多方面的,整天困在家中讀書寫字,只會變成一個呆滯無生氣的孩子。因此課外活動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的。

 

四)不理會的方法

 

有些孩子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故意做一些不為人喜悅的行為,例如哭個不停、不肯吃飯,或做些怪動作等等。父母可試用不理會的方法,例如用掉頭不理,或若無其事的態度,孩子可能感到沒趣而作罷。

 

五)鼓勵讚賞的方法

 

微笑的讚賞,或溫柔地撫摸頭部,疼一下面頰都是一種十分美好的精神鼓勵和讚賞,這是積極的,孩子願意接受的管教方法,例如孩子把玩具放好,你能注意並讚賞地說︰「真乖」,孩子會滿足得在下次時做得更好。孩子放學回家歡天喜地拿著一幅作品給媽媽,媽媽如果欣賞地細看,微笑的表示讚賞,孩子的成功感和滿足感都會鼓勵他下一次更加努力,及更求完善。父母的鼓勵支持和積極態度,對孩子的學習及如何做人實在有太大影響了﹗

六)間接法

 

所謂「打貓罵狗」法,特別對內向的、自尊心極重的、敏感的孩子,他們往往不能接受直接的批評和指正,遇到這些孩子最好用間接法。即是用批評別人或說出別人的錯誤(其實是這位孩子並同樣犯的錯誤)來暗示,例如︰為了要孩子天天刷牙,先說「鄰居的孩子私牙齒污穢不堪,難看極了,因為不肯刷牙。」您的敏感孩子,可能會因此而天天刷牙了,這總比直接地責罵他來得更有效。

 

七)隔離法

 

人是不能離群而獨立的,孩子是不願意離群獨處的,特別是4 歲以後的小孩,有時太搗亂、太頑皮了,只好試試用隔離的方法,請他站在一旁,或移開他的椅子,讓他一個安靜坐下來,當他有悔意了,才讓他繼續參加群體生活。在家裡,可請他入房間靜思(可能在房內哭鬧,用不理會的態度)這種所謂一時失去自由的方法,往往是很奏效的。